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植硅石分析
姚政权 吴 妍 王昌燧 何 驽 赵志军
一、遗址背景
1、地理位置及发掘收获
,平面形状略呈长方形,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除去村先提出了陶寺文化“很可能是陶唐氏文化遗存”的观点。此后多年,陶寺遗址即为唐尧帝都的认识逐渐被学术界广泛接受。(14)
首先,从时间上看,据放射性14C断代并经校正,陶寺的年代约当公元前2300~前1900年(15),其晚期文化已在夏代纪年的范畴之内,那么早于陶寺晚期的早期和中期文化,显然与我·五帝本纪》中的唐尧和虞舜部落的时代是相当的,其晚期则与夏后氏或夏禹的年代相当。
其次,从考古学文化的承继关系上来说,陶寺文化主体由晋南地区庙底沟二期文化发展而来,其早、中、晚三期陶器类型或组合的变化,反映了陶寺龙山文化类型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文化一以贯之的三个发展阶段”(16)。
再者,在空间上,陶寺文化遗址的分布地域,正是历史记载唐尧、虞舜和夏禹等的氏族或部落的活动所在。《水经注·汾水》:汾水“又南过平阳县东。……应劭曰:县在平河之阳,尧舜并都之也”。平阳即指今临汾一带。陶寺遗址位于今临汾市东南17公里处。又据《左传·哀公六年》引《夏书》:“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杜预注曰:“唐虞及夏同处州”,即西周时之“唐”地,为司马迁所指的“唐在河、汾之东”,即今晋南地区。近年来,陶寺文化遗址在晋西南汾河下游和浍河流域已发现
80余处,比较集中,反映出“尧都”陶寺城在这为数众多的大型农耕部落聚落群中,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基础,而且占有政治统治核心地位。(17-21)
最后,从聚落形态角度看,王级大墓、高规格的宫殿建筑、宗教建筑以及与天文历法有关的建筑设施等“帝都”级聚落所应当具备的标志性建筑物均有所发现。这些新发现从聚落形态、社会形态以及文明化程度等方面证实了陶寺遗址即为“唐尧帝都”的可能性。
二、样品采集和处理
近年来,伴随着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西队和科技中心曾经做过植物孢粉、浮选炭化植物种子、炭块树种等方面的采样分析,但是没有做过植硅石采样分析。本研究旨在填补陶寺遗址植硅石分析项目的空白,一方面看所得到结果是否与孢粉、浮选结果相吻合,另一方面试图寻找陶寺遗址可能存在的农田。根据发掘领队何驽对陶寺聚落形态的分析推测,陶寺城址外西北近郊即中梁村一带,地势比较开阔平缓,可能是大片农田存在地点之一,因此在这里选择中梁村北第Ⅰ、Ⅱ剖面采集植硅石土样。另一处可能的部位在城址外的西南近郊即宋城一带,因此选定宋村一个剖面采样。由于这三个剖面都选择在陡壁上,因此表土层都不是耕土层。
2004年4月15日,我们采集了中梁Ⅰ、中梁Ⅱ和宋村三个剖面共个20样品进行植硅石分析。中梁的两个剖面位于陶寺城址北面、中梁村塔以北约300米处的三角形塬上,紧贴宋村沟东壁上,彼此间相距约30米,中梁Ⅱ剖面包含一个开口于②层下的陶寺文化灰坑。宋村剖面位于宋村东南梨园沟东侧的陡坎上,有早期人工垫土堆积,怀疑是陶寺时期平整土地的堆积,故采样以供参考(见图1)。
Ⅰ、Ⅱ
土样的采集方法是,先用铁锨铲出柱状剖面,然后按照考古地层学的方法划分地层,再按照水平深度考虑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植硅石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