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停治疗难治性复发性骨髓瘤
作者:来世做天使提交日期:2007-11-6 20:34:00 | 分类: | 访问量:170
多发性骨髓瘤(MM)占人体肿瘤发病率的1%,血液系统肿瘤发病率的10%。常规化疗方案如:马法兰、泼尼松(MP)和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VAD)等联合化疗方案虽能使患者暂时缓解,但疾病最终恶化、死亡。一般来说,骨髓瘤患者5年生存率约25%,但10年生存率不足1%。高剂量马法兰继之以自体或异体干细胞移植虽能延长缓解期、提高生存率及完全缓解率,但只适用于一些特定的患者,且移植相关死亡率较高、风险较大、术后复发率较高,故其应用受到限。
反应停(thalidomide)是60年代投放于市场的镇静剂,英文名Thalidomide,又名沙立度胺、酞胺哌定酮、酞咪哌啶酮、酞谷酰亚胺、K一17等,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分子式C13HIoN204,其血浆半寿期为6h左右。由于其具有致胎儿畸形的副作用而渐渐不被使用。但由于其具有抗血管生成及免疫调节等功能而被用于麻风病伴结节性红斑、白塞病、HIV相关恶病质和复发性溃疡性口腔炎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的治疗,且疗效较好。
MM也是一种与血管生成及免疫功能异常有关的疾病,最近国外一些学者将反应停用于MM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疗效。活动期骨髓瘤患者的骨髓可观察到新生血管的形成,并被认为与浆细胞的增生活性、转移及骨髓瘤患者的预后有关,而骨髓中的微血管厚度被认为是预后的反向预测因素。
骨髓瘤患者的骨髓血管生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骨髓瘤细胞。可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而促进血管生长。另外,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一1(IL-1)等也具有协同作用。骨髓瘤细胞也可能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单核细胞聚集的作用。
现有临床资料表明,反应停确有显著抗肿瘤活性,能克服患者对常规化疗的耐药性,使部分大剂量化疗、甚至移植后复发患者再次达缓解,为难治性、复发性MM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新途径。与传统抗肿瘤药物相比,无明显骨髓及免疫抑制等副作用,价格经济、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治疗方法及疗效:Singhal等治疗84例难治性MM患者,其中76例系大剂量化疗后复发,给予单独口服反应停治疗,每天200mg为起始剂量,根据患者耐受情况,每周递增200mg,最高剂量为每天800mg,至少连续服用6周以上,评价疗效。若病情进展则停药,不能耐受则适当减量,治疗有效则继续服用,定期监测血常规、ESR、肝肾功能、血、尿M蛋白成分、骨髓浆细胞比例等相关指标。发现反应停对MM患者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M蛋白水平、骨髓瘤细胞百分比下降,10%的患者达完全缓解,总有效率为32%,患者平均服药时间为80天(2~465)天。Kneller等治疗17例难治性、复发性患者,均接受过1~6种不同化疗方案,9例接受过外周干细胞支持下大剂量化疗。反应停治疗剂量在200~800mg之间(1例200mg,4例400mg,1例600mg,8例800mg,用药时间2~7个月),5例患者M蛋白下降75%以上,另5例患者M蛋白下降50%以上,总有效率64%,大多数用药4周起效,最快者2~3周。l例有效者因副作用明显停药,2个月后病情进展,再
英发现西药“反应停”可治疗某些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