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祖道一的禅法 
文/佛修
马祖道一是中国佛教史中的重要人物,马祖禅法继承和发展了慧能南宗的禅法精神,他是禅宗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即心即佛是禅宗的根本宗旨,亦是马祖道一禅法的根本立场。马祖是人人本有的,不是达摩传给的,只是人们著于事相上未曾悟得,故有达摩及历代祖师出来说破此事。自心即是本法,能起种种作用,见闻觉知,起心动念,乃至于运水搬柴等等,无边无量之法,皆依自心而生生不息。自心是本法,若更向外求,便是马祖语大珠:“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法亦无,求什么佛法?”截断外求之路,令识自家宝藏,这是禅宗的根本教法和归宗意趣。
即心即佛是对“凡圣相对,心佛而二元”的颠倒妄想而提出来的。人们以为我在此土佛在彼岸,以凡夫的我妄求超凡之他。结果是贪看天边月,失却手中宝,自家宝藏不顾,抛家向外施求。禅宗见人迷倒如此,故把佛教宗教形式拿掉,直指佛教的非宗教第一义,把人们向外索求的心,拉回当下,求佛的那个心即是佛:即心即佛,马祖要求学人,各自识心达本。
到了禅宗这里,一切法执皆不许,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许自心更安一心,于自佛上更安一佛。若自心安心,自佛更安一佛,那自然是头上安头,心上加心,无有是处。禅宗立于本体之位,为次第行进而来的诸行者接风洗尘,洗掉对心外佛的执著,洗掉对心外法的执著。对此妙用无拘的天然本色,马祖亦有发挥:
“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经云:识心达本,故号沙门。”马祖道一的“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是依他的“心性本体论”而说的。从心性本体论的立场来看,一切法相,内而根,外而尘,中而识,皆依当事人的“无相真心”而立,无了当事人的无相真心,便无了当事人种种法相。
依照禅宗立场,若未明心见性,不但即心即佛不是,非心非佛也不是。犹如盲医,随所抓药,无有是者。若能通达实相第一义,不但即心即佛是,非心非佛亦是,随缘而言说,无有不是,犹如医王,因病而予药,味味皆是。在马祖与大梅法常公案中,可以看到马祖禅旨,不在于即心即佛之说,亦不在非心非佛之说:旨在见性不在言说。
大梅初参马祖,问曰:“如何是佛?”马祖告诉他:“即心是佛。”大梅便当下大悟,此是大梅的超然大悟,并不是理路上的解会,至此一悟彻底无疑。所以,马祖令一僧前去辩论,问:“和尚见马祖得个什么便往此山?”大梅答:“马祖向我道即心即佛,我便往此。”大梅的答话,其深层含义是:马祖向我道即心即佛,我便向这当下实际上往,这当下,是什么呢?迷人说是大梅,悟者知是他自己。来僧奉马祖之命,更进——步辨道:“马祖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大梅说:“这老汉惑乱人心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说给马祖听,马祖印可曰:“大众!梅子熟也!”即心即佛这一命题,强调了自身是佛,众生见闻觉知即是佛性思想。
从上述马祖“自心是佛”的教法来看,马祖的特色在于他将大乘佛教的教义以彻底的中国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如他将佛教的宗教修行实践称道,充满了中国老庄道家玄学的色彩,而且他的禅学思想无论在心性本体论、修行方法论还是在解脱的终极境界论上都是贯彻了自然任运、无造作的思想。所以他后来更是直接提出了“平常心是道”这一彻底中常心是道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载马祖道一示众语录曰:“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要直言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云何言无尽灯?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根本。”
马祖主张“道不用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第一,此言是从佛性一元论上立言的,亦即是说这个作为万千差别世间相之本源佛性,不是用修可以修成的,它本来如是,若属修成,既非本源而落第二义。第二,“道不属修”并不是说人的品格不用修。人有种种习气,其习气虽属虚妄不实,然而它总是拖着人围着它转,使人不得立于常寂本位接应诸事。种种习气皆蕴藏着按照一定模式运行的惯性,从粗重的习气,到微细的习气,佛家统统把它称之为应当去除之病。
这一大段话把平常心是道的内容说得非常具体,明白地表达出来,真理或道就体现在“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的没有污染的最平常、最具体的现实作用中,马祖称之为妙用。此心之妙用就是真如、法界、理、事、一切都可以在此心之妙用中圆融无碍,一切
浅谈马祖道一的禅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