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c小调第二德国组曲》演奏分析
时佳
【摘 要】巴赫是巴洛克时期德国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是忠诚的路德教徒,他的音乐贡献对宗教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帕蒂塔是其代表作品之一。本文主
巴赫《c小调第二德国组曲》演奏分析
时佳
【摘 要】巴赫是巴洛克时期德国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是忠诚的路德教徒,他的音乐贡献对宗教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帕蒂塔是其代表作品之一。本文主要通过笔者自己的理解对帕蒂塔第二首作品,进行简要的作品演奏分析,进而更深刻地探讨巴赫的音乐内涵。
【关键词】巴赫;帕蒂塔;演奏分析
:J657 文献标志码:A :1007-0125(2019)14-0076-01
一、引言
如果说贝多芬是愤世嫉俗,莫扎特是天使降世,勃拉姆斯是沉溺自我,马勒探讨世俗,那么,巴赫就是翻译上帝。只有他的音乐,能听得出神圣,那种让人安静得听到心跳的释然。笔者通过十多年来对钢琴演奏的学习,对巴赫音乐作品的学习认为,演奏巴赫像是在盖房子,或者是一座高大的建筑。每一句话就是一块砖,主题出现,还没有走,对题又出现…就这样一句叠一句,还夹着纵向的东西。在聆听巴赫的时候,不仅能看到一条缓缓流动着的溪水,还能看到小溪两边宏伟的建筑,这也正是巴赫作品的魅力,也是复调音乐的魅力。
二、演奏与作品分析
(一)序曲(Sinfonia)
Sinfonia原指器乐合奏曲,巴洛克时期这个词的用法很多,其中就有一种用法用来称呼意大利的歌剧序曲。巴赫有两种用法,一是称呼他的三部创意曲,一是用来称呼他的舞蹈组曲的前奏曲。在巴洛克时期,歌剧序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法国式的Overture,是有一个慢四拍、带附点节奏的引子,接一段慢板,最后是快板赋格;另一种是意大利式的Sinfonia快—慢—快的结构。但是这首借用了意大利式称呼的序曲,却充满了法国式的特点。
序曲是由三个速度递增的部分组成。开篇慢板是庄严肃穆具有英雄气概的引子,以坚定的和弦为基础,运用了连续附点节奏,宣布了全曲的主题。附点旋律多以三度六度音程平行进行。开篇雄伟的气势,使人联想到教堂里的管风琴,为模仿管风琴的轰鸣,要注意踏板的在和旋位置上的使用。在行板部分的演奏,要以手指的连奏为主,手指贴在琴键上并且音与音之间连接的缝隙尽量小,要强调乐句细腻的起伏而不是过分的多变。赋格的主题是慢板与行板旋律的综合,在经过前两个部分的铺垫,整个主题富有活力,音乐逐渐具有热情。在演奏中要注意速度节奏的稳定,触键要敏捷准确,声音要集中通透,再现部分高声进入,在最后突然渐慢,整个序曲在闪闪发光中,以骄傲的恢宏的气势宣布落幕。
(二)阿列德曼(Allemande)
這首乐曲以复调的形式创作,同时具有意大利风格的流畅和德稳。该部分的旋律左右手配合紧密,左右手相互独立又相互呼应,每一个乐句都要连贯流畅。内外声部要有对比又要和谐统一。在力度上,运用半触键式的技巧把音量尽量控制在pp以内,以制造梦幻迷醉的声音。第二部分的进入与乐曲开头相似,但右手旋律在第三拍上改变节奏中断了对前两拍的模进,使整个乐曲变为四拍结构,并提高四度进入,这时左手乐节与右手交错。在一长段间插之后主题在左手再现,每小节的
巴赫《c小调第二德国组曲》演奏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