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略论理学家朱熹的文道观.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略论理学家朱熹的文道观.doc略论理学家朱熹的文道观摘要:朱熹的文道思想实为朱熹理气哲学思想在文学上的反映。朱熹强调“文从道中流出”,文道合一,以道为本,突出文章的道德教化功能, 弱化其文学艺术性。而在文学风格上, 受其理学思想的影响, 朱熹则更为欣赏平淡朴实的文章。关键词:朱熹;文道观;文从道中流出我国古代“惟儒独尊”,尤以朱子之哲学为主脑[1] ( P1) 。朱熹的文道思想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依笔者看来,朱熹具有文道合一,以道为本的文道思想, 主张“道者, 文之根本; 文者, 道之枝叶”[2] ( P3319 ), “文从道中流出”[3] ( P3305 ) 。而这一观点实为其理气本体论在文学层面上的反映。朱熹持有理气本体论。他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 形而上之道也, 生物之本也。气也者, 形而下之器也, 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4] ( P2947 )。“所谓理与气, 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 则二物浑沦, 不可分开各在一处, 然不害二物之各为一物也”[5] ( P2243 ) 。天地万物皆由理气二者构成,理气不可分离,万物皆有此理,万物各有禀受,这是朱熹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朱熹“文道合一”的文道思想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第一, 在文、道关系上, 朱熹主张“文从道中流出”,便类似是理与气之间的体用关系,两者虽是二物,却又是不可分的一物。朱熹讲:“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 所以发之于文, 皆道也。三代圣贤文章, 皆从此心写出, 文便是道”[6] ( P3319 )。“这文皆是从道中流出, 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文是文, 道是道, 文只如吃饭时下饭耳。若以文贯道, 却是把本为末。以末为本, 可乎? ”[7] ( P3305 ) 第二, 朱熹文道思想的核心出发点完全站在了“道”这一边,作文的功能便是弘道。朱熹所强调的“文”,只是体现儒家思想的文,而非“专务章句悦人耳目”[8] ( P73 )诽优之类。第三, 朱熹强调学文的目的在于“求学为己”,“志伊尹之所志, 学颜子之所学”[9] ( P39 ), 即所谓的儒家之道。“古之学者一, 今之学者三, 异端不与焉。一曰文章之学, 二曰训诂之学, 三曰儒者之学, 欲趋道舍儒者之学不可。”[10] ( P72-73 ) 正是基于其理学家的立场与出发点, 朱子对于前代乃至当时之文学作品的认识有着自己独到的眼光。朱熹在《读唐志》中对曾评论道:“孟轲氏没, 圣学失传, 天下之士背本趋末, 不求知道养德以充其内, 而汲汲乎徒以文章为事业。然在战国之时,若申、商、孙、吴之术,苏、张、范、蔡之辩, 列御寇、庄周、荀况之言, 屈平之赋, 以至秦汉之间韩非、李斯、陆生、贾传、董相、史迁、刘向、班固, 下至严安、徐乐之流, 犹皆先有其实而后? 之于言。惟其无本而不能一出于道,是以君子犹或羞之。及至宋玉、相如、王褒、扬雄之徒, 则一以浮华为尚, 而无实之可言矣。”[11] ( P3654-3656 ) 。以上评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朱熹在文道思想上有一种以道为本的观念。对宋孝宗朝兴起的“苏文热”, 朱熹也提出了批评意见: “至于炫浮华而忘本实、贵通达而贱名检”[12] ( P1859 ),“苏氏文辞伟丽, 近世无匹。若欲作文, 自不妨模范, 但其词意矜豪谲诡, 亦有非知道君子所欲闻。是以

略论理学家朱熹的文道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actupq736
  • 文件大小50 KB
  • 时间2016-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