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战争诗研究.doc《诗经》中的战争诗研究摘要: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存在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战争诗, 战争诗与爱情诗所描写的爱情, 祭祀诗所写的祭歌, 农事诗所写的农耕文化, 政治讽刺诗中写的政治形势相比, 战争诗中的战争要复杂和有吸引力。战争诗的性质复杂,内容宏富而涉及面广:不仅涉及到政治、经济, 而且涉及到思想、道德、民族关系、阶级关系乃至家庭关系。就人来讲, 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士卒, 可以说, 整个社会都卷人了战争惊涛骇浪, 没有哪个阶层能够逃避开――哪类诗歌能像战争诗那样地面对整个民族和社会呢?由此不难看出, 战争诗的特殊性和重要价值。本文以国别分类, 拟从诗歌形象塑造的特点, 思想倾向性和艺术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力争对战争诗有一些新的认识。关键词:战争诗; 分类; 对比研究; 影响战争是“解决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 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1] 战争诗中凝聚的文化内涵要比单纯的爱情诗歌要深厚, 内容更加宏大, 反应的社会现象更加深刻。在阅读战争诗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得到审美意境的提高, 而且可以发掘那些非战争的文化。这些战争诗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传递出其特有的的民族精神, 融入民族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总体来说表现的三大特征是:题材以民族战争为主; 不具体描写战斗场景; 推崇德义、以德化民的战争思想。从社会发展史看, 一种社会制度发展到它已走向顶点的时候, 也就是这个制度发展走向自身否定的开始的时候。西周末期由于奴隶主贵族残暴的统治, 激起了“国人”的暴动, 加速着西周王朝的灭亡。春秋时期是周王朝没落新的封建制度产生的时期。在这段时间内诗的风格倾向不同于西周初期的“正风”、“正雅”,在《诗序》中,产生了“变风”、“变雅”,风气和习俗都大为改变。待到周宣王伐异族而中兴, 这是战争诗集中产生的年代。战争是频繁而残酷的, 但反映这一题材的作品不多, 没有正面战斗场面的描写, 没有战士们厮杀的场面, 还没有塞外风雪, 还未见血流成河的残阳。诗经里写的都是兵马强壮, 武器精良, 士气的高涨和英勇善谋的将军。这不能仅仅归纳为描写范围的局限, 我们应当看到诗经中战争诗里透露出的浓厚以武功显示威望、以礼法治理国家的思想。论文曾参考了首都师范大学姜亚林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诗经》战争诗研究。他的论文中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 一是《诗经》战争诗本义; 二是《诗经》所涉礼仪研究; 三是对战争诗的主题和抒情模式的归纳阐述。本篇论文在深刻研读其论文之上,将《诗经》中的战争诗以国别作为划分归纳标准,力图有所创新。一、《诗经》中战争诗历史背景和概况周族以农立国, 周武王伐纣建立了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周, 到西周的灭亡, 周王朝始终陷于四周落后种族的侵扰困境中。严峻的边患和无休止的征伐成为周王朝时期重要的社会主题, 战争被反映在战争诗中。这些诗篇主要反映了周朝八百年来的杀伐攻掠, 不仅成为后世研究先秦时期战争历史的宝贵材料,更以其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人文内涵传承至今。战争诗受到战争本身的影响从而表现出特有的时代特点。周民族对农业十分重视, 人民渴望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农业社会, 因此在大部分战争诗里我们看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些诗自然而然得带上了一丝忧伤的情绪。战争诗内容丰富、性质复杂
《诗经》中的战争诗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