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第1页,本讲稿共30页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湿地开发、破坏所引发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引起高度关注。
很多国家颁布了湿地保护的法律与法规,增建了湿地保护区,有效地促进了湿地保护工作。
中国国家林业局也制定《中国湿系统联系起来,是自然界中陆地、水体和大气三者之间相互平衡的产物。
第16页,本讲稿共30页
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80年代以后,则进入湿地生态系统研究,解剖其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的内部结构。
方法手段也从定性走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面调查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生物过程与物理、化学过程相结合。
第17页,本讲稿共30页
在横断山区沼泽与泥炭研究中,首次在国内构筑了陆生湿地生态系统模型。
三江平原、海岸河口和青藏高原开展了典型湿地物质循环和地球化学结构的研究等。
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达到。
第18页,本讲稿共30页
湿地生态系统要素保护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要素保护研究
生命系统
非生命系统
特
殊
生
物
特
殊
数
量
候
鸟
红
树
林
湿
地
水
体
土
壤
碳
库
生物多样性的异地和就地保护技术与方法方面研究成为重点
第19页,本讲稿共30页
湿地生态保护研究的实践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湿地生态保护 技术在荷兰得到推广应用,并由Kiekuth在理论上深化,发明了根区法。即当污水流经芦苇床时,有机物降解,N被硝化与反硝化,P则被吸收和沉淀。
第20页,本讲稿共30页
20世纪70年代,在西德Othfremen建立起第一个完整的人工湿地试验。
随着意识的加强,湿地保护开 始由建立湿地保护区和与水禽有关的湿地管理到从景观和生态系统范围的保护与管理,进行跨地区与全球范围的相互合作。
第21页,本讲稿共30页
一、湿地保护示范区的规划
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林业局牵头编制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明确了湿地保护、恢复、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等工程建设的目标及任务。
2006年,全国湿地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近年来,我国建立了很多湿地保护示范区。在国家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全国近47%的自然湿地纳入到470多处保护区,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
第22页,本讲稿共30页
二、湿地的综合评价
定性 定量
湿地定性评价一般多对湿地资源、湿地功能、湿地生态系统特征以及湿地自然保护区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并对湿地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现状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途径,确定今后发展方向。
湿地定量评价,一般是湿地价值评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湿地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湿地生态风险评价等方面,3S技术和数学方法在湿地评价研究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今后我国湿地评价研究应侧重于湿地评价理论、湿地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湿地对比评价研究、退化湿地评价研究、湿地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等方面。
第23页,本讲稿共30页
湿地生态工程模式
人工湿地构建研究是国际湿地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主要是研究人工湿地建设的基础理论、工程工艺及管理等内容,侧重研究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为主的环境治理生态工程与技术,不断发现处理污水效果更好的水生植物和处理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并在生产实践上获得很高的效益,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许多领域内成为了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的廉价替代方案。
第24页,本讲稿共30页
董敏慧等人在生物蛭石污水处理过程中氮的形态变化研究中,探索了天然蛭石作为湿地基质强化湿地脱氮效果的可行性,得出选用蛭石作为湿地的填料使得生物膜法具有了很好的脱氮效果。
黄忠良等人针对当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中普遍存在的冬季处理效果差等问题,研究了在处理系统中构建天然蛭石缓冲单元及其吸附饱和后进行生物再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基本满足人工湿地在植物换季时期的处理需要。
吴晓芙等人进行了应用有效微生物群(EM)处理富营养化水源的试验,此研究作为一项治理藻型富
营养化水体的有效措施可以进行深入研究并应用推广。
第25页,本讲稿共30页
湿地生态恢复
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者重建,包括湿地的修复、改建和重建。是关于湿地保护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恢复模式可以归结为主动恢复和被动恢复两种。
第26页,本讲稿共30页
湿地生态恢复的总体目标是采用适当的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逐步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持续状态。
第27页,本讲稿共30页
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湿
地
生
态
恢
复
技
术
湿地生境恢复
湿地生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