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捏 盘 拼 印坯成型
第二节 泥条盘筑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泥条盘筑成型是陶艺操作中的主要成型方法,它是将泥条搓成均匀的条状,再根据所需造型,层层叠加向上盘筑成型,使用这种方法能制成各种形状的陶艺作品材料的合理有效使用
说明:展示学生作品,相互欣赏作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交流,讲评,分享在操作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修正,提高的效果。最后结合学生测评手册,做好评定纪录。
七、参考资料
1、泥条盘筑成型的产生和文化技术特征
随着手工捏塑技法的不断深入和多次烧制成功的鼓舞下,促使先民思考粘土原料的选择与加工,成型方法的改进、烧成条件的改善,从而可以烧制出器型较大的陶器。自从对半山式彩陶罐的认定,可以得知早在仰韶文化时期,筐篮编织成器的方法,很可能启发了人们开始大量使用泥条盘筑法制成大中型圆形容器的陶坯,这以后象征圆满和谐的圆形器,深受大众喜爱并因此形成了崇尚圆形器的民族特性。
所谓“泥条盘筑法”,就是将拌制好的粘土搓成泥条,从器底起依次将泥条盘筑成器壁直至器口,再用泥浆胶合成全器,最后抹平器壁盘筑时留下的沟缝;或一手在器内持陶垫或卵石顶住器壁,一手在器外持拍子拍打,使器壁均匀结实,而后入窑烧制。如若陶拍上刻印有花纹,器表形成一种装饰花纹(即“印纹”)。
而从很多出土器物中,除了这种最基本的螺旋状盘筑成器外,还可发现用泥条作为圆圈,逐层叠筑而上的;当所要制作的器物是不规则的器形时,如椭圆形时,就可利用拼合两半球体的方式成型。
到了现代,此法被做陶者赋予了更广泛的用途与更活泼的面貌。许多不规则几何状的陶器或中空的雕塑风格作品,都能运用泥条来成型了。甚至于善用之士造型时充分把握了泥条的自由弯曲及变化特点,有效利用了泥条的纹理,获得精彩的装饰效果。
2、通过补充直筒花器的成型实例,介绍除教材之外的泥条制作方法供老师参考运用。此技法可用粗细均匀的泥条作出各种形状的器皿。(原则:制品壁厚,所用泥条则粗;壁薄、器小则泥条尽量细些。)
方法:
(1)泥条由揉好的泥球搓成
(2)将泥球放在塑料布上,用一只手的指尖滚压泥球,搓成泥条。
(3)双手来回运动,继续使泥条变细变长。(初学时,泥条最长约25cm即可)。着重演示双手拇指如何交叉在一起,使双手稳固。
(4)成型前,先计划好将用到的泥条量,用塑料布或湿布包裹保湿待用。
(5)直筒的底部可用其中一条直接盘绕呈螺旋状,内部用木制鸭舌塑刀将其表面由外向中心抹平,使之粘接不漏,。底部可保留旋纹。
(6)用锯齿或陶针刮毛粘接边区域,涂抹泥浆,粘接壁身的第一根泥条。
(7)沿一定角度用刮刀切去多余的泥条。(这比垂直切割泥条接头要好,可使泥条两端的接合面更大更安全)
(8)逐层用鸭舌状塑刀压接直筒内外壁的泥条接缝或根据设计意图一半保留。
(9)可用锯齿边的刮刀呈直立状修正外壁。
(10)逐层盘绕中,为避免干燥中开裂,应避免泥条间的接缝在同一条竖线上。
(11)修理外形,加以适宜的装饰即简单成型。
3、教师可通过一组椭圆及不规则造型的示范和解说引入泥条盘筑的拓展内容,说明泥条可赋予的丰富结构变化在作品设计创新中的灵活运用。
4、在本节里,教师
陶艺教学参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