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子技术教案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学习目标】: 完成本项目的学习后,能够: 1 .了解中频感应加热装置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2 .掌握中频感应加热装置的组成、各部分电路(三相桥式整流电路、触发电路、并联谐振逆变电路、保护电路)的工作原理。 3 .掌握触发电路与主电路电压同步的概念以及实现同步的方法。 4 .了解常用的中频感应加热装置的使用注意事项。 5 .熟悉中频感应加热装置的安装、调试,简单的故障维修方法。 6 .了解三相有源逆变电路工作原理及有源逆变电路的应用【项目描述】: 中频电源装置是一种利用晶闸管元件把三相工频电流变换成某一频率的中频电流的装置,广泛应用在感应熔炼和感应加热的领域。图 5-1 是常见的感应加热装置。【相关知识点】: 一、中频感应加热电源概述 1 .感应加热的原理(1) 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 1831 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并且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解释。其内容为, 当电路围绕的区域内存在交变的磁场时,电路两端就会感应出电动势,如果闭合就会产生感应电流。电流的热效应可用来加热。例如图 5-2 中两个线圈相互耦合在一起, 在第一个线圈中突然接通直流电流( 即将图中开关 S 突然合上) 或突电力电子技术教案然切断电流(即将图中开关 S 突然打开) ,此时在第二个线圈所接的电流表中可以看出有某一方向或反方向的摆动。这种现象称为电磁感应现象,第二个线圈中的电流称为感应电流, 第一个线圈称为感应线圈。若第一个线圈的开关 S 不断地接通和断开, 则在第二个线圈中也将不断地感应出电流。每秒内通断次数越多(即通断频率越高) ,则感生电流将会越大。若第一个线圈中通以交流电流, 则第二个线圈中也感应出交流电流。不论第二个线圈的匝数为多少,即使只有一匝也会感应出电流。如果第二个线圈的直径略小于第一个线圈的直径,并将它置于第一个线圈之内, 则这种电磁感应现象更为明显, 因为这时两个线圈耦合得更为紧密。如果在一个钢管上绕了感应线圈, 钢管可以看作有一匝直接短接的第二线圈。当感应线圈内通以交流电流时, 在钢管中将感应出电流, 从而产生交变的磁场, 再利用交变磁场来产生涡流达到加热的效果。平常在 50Hz 的交流电流下,这种感生电流不是很大,所产生的热量使钢管温度略有升高, 不足以使钢管加热到热加工所需温度( 常为 1200 ℃左右)。如果增大电流和提高频率( 相当于提高了开关 S 的通断频率) 都可以增加发热效果, 则钢管温度就会升高。控制感应线圈内电流的大小和频率,可以将钢管加热到所需温度进行各种热加工。所以感应电源通常需要输出高频大电流。利用高频电源来加热通常有两种方法: ①电介质加热:利用高频电压(比如微波炉加热等) ②感应加热:利用高频电流(比如密封包装等) 1) 电介质加热( dielectric heating ) 电介质加热通常用来加热不导电材料,比如木材、橡胶等。微波炉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原理如图 5-3. : 图 5-3 电介质加热示意图当高频电压加在两极板层上,就会在两极之间产生交变的电场。需要加热的介质处于交变的电场中, 介质中的极分子或者离子就会随着电场做同频的旋转或振动,从而产生热量,达到加热效果。 2 )感应加热( induction heating ) 感应加热原理为产生交变的电流,从而产生交变电力电子技术教案的磁场, 再利用交变磁场来产生涡流达到加热的效果。如图 5-4 。图 5-4 感应加热示意图(2 )感应加热发展历史感应加热来源于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 也就是交变的电流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 从而导致导体发热。长期以来, 技术人员都对这一现象有较好了解, 并且在各种场合尽量抑止这种发热现象, 来减小损耗。比较常见的如开关电源中的变压器设计, 通常设计人员会用各种方法来减小涡流损耗,来提高效率。然而在 19 世纪末期,技术人员又发现这一现象的有利面, 就是可以将之利用到加热场合。来取代一些传统的加热方法, 因为感应加热有以下优点: 1 )非接触式加热,热源和受热物件可以不直接接触 2 )加热效率高,速度快,可以减小表面氧化现象 3 )容易控制温度,提高加工精度 4 )可实现局部加热 5 )可实现自动化控制 6 )可减小占地,热辐射,噪声和灰尘中频电源装置是一种利用晶闸管元件把三相工频电流变换成某一频率的中频电流的装置, 主要是在感应熔炼和感应加热的领域中代替以前的中频发电机组。中频发电机组体积大, 生产周期长, 运行噪声大, 而且它是输出一种固定频率的设备, 运行时必须随时调整电容大小才能保持最大输出功率,这不但增加了不少中频接触器,而且操作起来也很繁琐。晶闸管中频电源与这种中频机组比, 除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噪声小、投产快等明显优点外,最主要还有下列一些优点: 1 )降低电力消
自动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