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以及人际交往案例--如何提高你的人际交往能力.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2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中学毕业,通过高考,青年人怀着一个憧憬的心,告别了父母兄弟姐妹,告别了朋友,来到了大学校园,成为一名大学生,此时,每一位大学新生都有着与他人广泛交往的强烈需要。新同学渴望老同学的接纳、尊重和理解;希望得到的爱护和信任;每一个大学生在校园人际关系网上就象一个活跃的化学分子,在寻找自己的同类。通过交往,结交朋友,心理上重新有所依靠。这时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成为校园生活的主题之一。因为人际交往以及交往基础上建立的人际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适应,而且影响心理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得到支持和理解,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 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孤独和寂寞,身心健康就会受到损害。第一节人际关系的理论人际关系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根据社会交往的规律,总结出的关于如何搞好人际关系的理论,对于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下面主要介绍社会交换理论和人际关系PAC 理论。一、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主要是采用了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交往过程看作是一种商品交换过程,用它来解释人际吸引行为是如何有赖于相互满足、相互强化而持续的。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霍曼斯?莱维特。霍曼斯认为:人际交往实际上类似于商品交换。这不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是诸如赞许、声望、爱慕、服务等精神商品的交换。在社会交换过程中,给予他人的东西对自己说来是损失,从他人得到的东西对自己来说是受益。人们的行为都是以受益最大而损失最小为方向的。得到的益处、奖赏越多其相应的行为越会重新表现。人际关系就是个体或集体彼此寻求满足的需要状态。因此,人们能否相互吸引,人际关系能否持续,主要取决于双方需要的满足程度。如两个人、两个团体相处,双方都感到收益(包括认同、赞赏、尊重、信任、物质等)大于或等于支出,关系则得以维持;若一方认为得不偿失,则吸引减小,关系逐渐淡化乃至中止。霍曼斯还用这种社会交换规律解释人的援助行为。他认为:援助也是期待将来得到社会承认和赞许的手段性行为,如果没有某种更大的利益,援助就不会产生。即使是不期待外在受益的援助,人们在帮助有困难的人的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满足了自尊的需要,这本身也是受益。社会交换理论的另一个代表者吉尔德纳还提出一种互惠性的规范,即应该援助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更不应该给对方造成损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知恩必报”、“以德报德”的意思。社会交换理论揭示了人际行为中的(社会)交换规律,为我们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解释人际吸引的现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社会交换理论对于人类行为的解释具有经济学化和庸俗化的倾向,因而,不适用于解释那些大公无私和贪得无厌的人。二、人际分析理论人际交往分析理论是由加拿大柏恩博士于 1964 年提出的。交往分析也叫做相互作用(互动)分析,这一理论用以说明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角色认知对交往类型的影响。(一)基本内容人际交往分析理论又叫人格结构的 PAC 分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的。一是父母自我状态,用英文 Paren t 的第一字母 P表示;二是成人自我状态,用Adult 的第一字母 A表示;三是儿童自我状态,用Child 的第一字母 C表示。父母自我状态是指父母对其子女的态度和行为而言。如果一个人对待别人就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也就是说,此人处在一种“父母自我状态”。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独断专横, 喜欢统治人、责骂人、训斥人,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成人自我状态表现为冷静、达观、理智、客观等。这种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讲起话来总是“我个人的看法是……”。儿童自我状态表现为像孩子一样无主见,任人摆布,爱感情用事,一会儿逗人可爱,一会儿发脾气令人讨厌。这种状态讲起话来总是“我不知道……”,“我猜想……”。交往分析理论认为,父母状态和儿童状态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反应往往并不一致,而成人状态的思考和反应则具有统一性和一贯性。因此,理想的相互作用是“成人刺激”和“成人反应”。以上三种心理状态,汇合为人的个性而且蕴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在一定条件下, 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二) PAC 分析的应用相互作用分析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以成人自我状态控制自己,并以成人的语调和姿态来对待别人,同时,也要鼓励和引导对方进入成人自我状态,使双方的交往协调、平衡。国外一些企业非常重视对管理人员进行相互作用分析的教育和训练,目的是使受训者了解人际交往中自己和对方的行为是出自哪种自我状态的,然后争取消除心理障碍,建立互信、互助关系。例如美国航空公司曾用影片作教材,进行相互作用分析的教育。影片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位女售票员接待两位男顾客,为他们安排旅行计划。后面一位女顾客等得不耐烦

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以及人际交往案例--如何提高你的人际交往能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eny00001
  • 文件大小286 KB
  • 时间2016-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