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
...wd...
条文说明
5.2.1 后浇带是在地下工程不允许留设变形缝,而实际长度超过了伸缩缝的最大间距,所设置的一种刚性接缝。虽然先后浇筑混凝土的接缝形式和防水混凝土施工缝大致一样,但后浇带位置与构造形式、地质情况、荷载差异等有很大关系,故后浇带应按设计要求留设。
...wd...
...wd...
...wd...
5.2.2 后浇带应在两侧混凝土干缩变形根本稳定后施工,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一般在龄期为6周后才能根本稳定,在条件许可时,间隔时间越长越好。
高层建筑后浇带的施工除满足上述条件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构造技术规程?JGJ 3—2002第13. 5.9条的要求,对高层建筑后浇带的施工应按规定时间进展。这里所指按规定时间应通过地基变形计算和建筑物沉降观测,并在地基变形根本稳定情况下才可以确定。
高层建筑一般是按照上部构造、根底与地基的共同作用进展变形计算,其计算值不应大于地基变形允许值;必要时,还需要分别预估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的地基变形值。测定建筑地基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是一种十分直观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假设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d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如工程需要适当提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应采取有效措施,并取得设计单位同意。
5. 2.3 补偿收缩混凝土是在混凝土中参加一定量的膨胀剂,使混凝土产生微膨胀,在有配筋的情况下,能够补偿混凝土的收缩,提高混凝土抗裂性和抗渗性。后浇带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是为了使新旧混凝上粘结结实,防止出现新的收缩裂缝造成工程渗漏水的隐患。补偿收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尚应满足防水混凝土的抗渗和强度等级要求,故规定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抗渗和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
Ⅱ 设 计
5.2.4 后浇带部位在构造中实际形成了两条施工缝,对构造在该处的受力有些影响,所以应设在变形较小的部位。
后浇带的间距是根据近年来工程实践总结出来的。采用补偿收缩混凝上时,底板后浇带的最大间距可延长至60m;超过60m时,可用膨胀加强带代替后浇带。加强带宽度宜为1—2m,加强带外用限制膨胀率大于0.015%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带内用限制膨胀率大于0.03%、强度等级提高5MPa的膨胀混凝土
浇筑。
后浇带的宽度主要考虑:一是对后浇带部位和外贴式止水带的保护,二是对落入后浇带内的杂物清理,三是对施工缝处理和埋设遇水膨胀止水条,故后浇带宽度宜为700~1000mm。
5.2.5 本条取消了原标准对钢筋主盘断开的规定,因为这一规定是构造方面的问题,与防水无关。
·后浇带两侧的留缝形式,根据施工条件可做成平直缝
后浇带设置地要求规范要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