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一个曾经的偶像
景诵 白尘
于漪曾经是甚或如今仍然是中学语文老师,不,,、张定远、欧阳黛娜、钱梦龙、黄玉峰、程红兵、高万祥年代,于漪的《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和《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等论文引发并推进了一系列关于语文教学的讨论:语言的工具意义、文化载体意义、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语文学科的多重属性和多重功能和它们的多层次多角度性……这里我们姑且先不谈于漪观点的正误,我以为,这些讨论本身对厘清语文教学是什么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作为一个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
老师,…我觉得老佛爷真无论是世俗的声望还是学术的成绩,于漪都到达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身在根底教育领域里的于漪和罗竹风、陶本一、章熊、朱绍禹、顾黄初等身居高等学府里的语文学者相比一点也不逊色。而另一些人,如程红兵、李镇西、李海林、陈军、高万祥和于漪所在的杨浦高级中学的谭轶斌等受惠于于漪有多少,袒澹每晌街丈硎芤妗S阡舳缘贝淌Φ挠跋欤蘼凼巧疃然故枪愣龋际且谎阅丫〉摹?BR〉 二
对于漪这样一位名师,从内心里生发出一种由衷的崇敬之情是自然的,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于漪进展某种意义上的审视。而且,我以为也只有这种审视,才足以让我们对于漪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看法,。无论是从“文道结合"的角度,还是从“文以载道”的角度,我们发现,更多的时候,于漪是以道为先的,有时甚至牺牲文,,都是建筑在“道”之上的。文本的自觉意识并没有在于漪的精神世界里形成。她有时无法从文本的张力出发来寻求对文的教学和阐释,转而以道来释文。对某些陈旧的宏大话语的过分因袭,可能是于漪的悲剧。因为这种宏大的话语方式压制甚至牺牲了老师和学生的个性。我看过很多于漪的教案和课例,都有这样的感觉:她对课堂的驾驭和把握更多的是从共性上去探求的。思想先行,可能是于漪甚至是那一代所有语文
老师的文本认识论。道统先于语文的意识,这是于漪的缺陷,也是那一代语文老师的悲哀。我有时真的感到很困惑,我不知道在她的内心深处,到底承载的是时代的重负呢,还是在自发乃至自觉地品味着这种宏大话语的快意?所以,在面对于漪时,我们觉得将语文还给语文,可能是最重要最务实的事。这种话说起来可能过于惨重了些,但我觉得我们必需要有这份清醒。
第二个问题就是于漪“和时俱进”的高速度。当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语文教育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她的教育思想恰逢其时;当1980年代语文教育界提倡“开展智能”时,她也修缮自己的观点予以响应;而当1980年代后期强调“重视语言才能训练”,她和她的拥护者们,也可以从她的体系中,梳理出重视语言训练的观点;而当1990年代语文教育界强调“人文”时,于漪又俨然成了语文教育界“人文”的旗手;当近几年“宣传新课标"时,于漪同样激情四溢,积极之状不亚于任何一位年轻老师……于漪的语文教育思想简直给人一种无所不包,,在中国特定的语境中,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谁的思想都难免打上些微时势的印痕,但于漪转换的速
于漪:一个曾经的偶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