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财务会计及其特点
第二节 会计的根本假设和会计确认、计量的根底
第三节 财务会计确认、计量的根本原那么
第四节 会计确认与计量
第五节 财务报告要素
目 录
财务会计是运用簿记系统的专门目标都是旨在帮助企业实现其总体的战略和任务。
四、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所有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在质量上必须到达一定质量要求。
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必须是客观的和可验证的。
可靠性
真实性
如实表达,不加修饰
可核性
信息经得住复核和验证
中立性
不偏不倚,不带主观成分
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联,即与使用者进行的决策有关,并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
相关性的核心是对决策有用。
一项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取决于两个因素,即预测价值、反响价值。
能帮助决策者对过去、现在及未来事项的可能结果进行预测
预测价值
能有助于决策者验证或修正过去的决策和实施方案
反响价值
同时并存
相互影响
可理解性是指会计信息必须能够被使用者所理解,即会计信息必须清晰易懂。
可理解性是决策者与决策有用性的联结点。
可理解性不仅是信息的一种质量标准,也是一个与使用者有关的质量标准。
信息是否被使用者所理解
使用者理解信息的能力
信息本身是否易懂
可比性是指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与其他企业的同类会计信息尽量做到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统一性和一贯性是构成可比性的两个因素,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它们附属于可比性。
A企业
B企业
统一的会计准那么和会计制度
会计指标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统一性
慎重选用会计方法或原那么
一旦选用,不得任意变动
连贯性
比较同一企业,不同时期
比较不同企业
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确认、计量的依据〞。
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那么,表达了对经济实质的尊重,能够保证会计确认、计量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
经济实质
法律形式
二者统一
二者别离
6. 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之所以强调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考虑会计信息的效用和核算本钱之间的比较。
重要性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判断。
从性质方面讲,只要该会计事项发生就可能对决策有重大影响的,属于具有重要性的事项。
从数量方面讲,当某一会计事项的发生到达总资产的一定比例〔如5%〕时,一般认为其具有重要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会计确认
确认标准和方法建立在稳妥合理的根底之上
会计计量
不得高估资产和利润的数额
会计报告
提供尽可能全面会计信息,特别是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
谨 慎 性
处理原那么:应预计可能产生的损失,但不预计可能产生的收益和过高估计资产的价值。
所谓及时性是指信息在对用户失效之前就提供给用户。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
及时性在会计确认、计量的过程中主要表达在以下三个方面:
及时收集
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
及时处理
按照企业会计准那么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并编制出财务报告
及时传递
按照国家规定的期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
五、社会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所谓会计环境,是指会计赖以存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客观环境。
会计只有适应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并为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效劳,才能得以存在和开展。
社会环境
政治
经济
法律
文化
〔一〕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包括政治体制、政治路线、政治思想和政治领导。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不但对经济和法律具有制约作用,而且不可防止地决定着会计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
在某种意义上,会计行为反映了一定的国家意志。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力量较强,会计在管理体制上必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相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及相应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管理体制,如市场经济和方案经济。
一般情况下,假设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力量大,那么政府对会计的直接管理程度就强;反之,那么弱。
美国政府对会计管理较弱,主要由民间会计团体来完成;我国与法国和日本比较
中级财务会计课件-第一章-总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