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上进的人,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在生活中不行缺少的不断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究精神。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主动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
和善与恶相生相克,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时,其实我们已经变成了天使。
《浮士德》读后感(三)
开始看了《浮士德》。认仔细真推敲每一句话的意思,看了两个钟头,才把书的序言、献诗、舞台序幕和天上序曲给看完。
这书是难懂的,曾经看过一遍,是大二的时候,喜爱打手电熬夜看书,每天也就能清静地看个2、3个小时吧,所以效率不高。记得老早的时候,看名著只为了情节,直到如今依旧有这种观念,大凡故事不够吸引人的,蕴涵的道理再深刻我也不会有兴趣去读。所以吧,说到底我不是个爱读书的孩子。
这个《浮士德》其实满奇妙的,首先它的写作方式是舞台剧本的形式。其次,故事特别具有想象力,完全天马行空。第三,;歌德;这个名字很能满足某种小小的虚荣心。第四,看着看着,就会发觉里面有好多似曾相识的看法、观点或者景象。所以,尽管很艰深,我依旧向往着再一次阅读它。去年暑假把书买回来始终搁置着,趁着最近立志读书的机会确定先把它给啃下来。
一开始看小说喜爱把自己觉得好的句子摘抄下来。这些被我相中的,多数都不是什么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而仅仅是在内容和情感方面和我有共鸣的。比方在看贝多芬的书籍时,一般把贝多芬夸张的描述成神灵的语句是我最中意的佳句。呵呵,经常再回头看这些摘抄的时候觉得当时自己很稚嫩,一页书看看不过1、2分钟,有时为了抄几句话就要花费5分钟的样子,这样等到再回过来读的时候,经常已经没有从前那种激情和如饥似渴的感觉了。所以之后开始改成某宏大领袖的做法,在书边做批注,比方哪一句好,自己怎么想的,或者是看到某个很文学的字词去查字典,然后在书边写上拼音与解释。这样做好像还不错。可缺点是仅仅适用于自己的书本。到后来偷懒了,什么都不写,习惯看书的时候拿只木头铅笔,看到喜爱的就划下来,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不费劲,所以每每有一点点的感动就摘下来,以至等读完一本书以后,发觉每一页都是一片狼籍。想想都是RmB换来了,这么糟蹋,以后看第二遍的可能性基本就为0了。总不能哪天心血来潮真的拿块橡皮把全部的铅笔印统统擦去吧?哎,可怜了我那本……了。而且更主要的是,习惯边划边看的过程后,自己对于内容的理解就不再深刻了,因为句句都是;重点;,我又何须体会文章的内涵,结构呢?于是,读书的时候,思索就少了。
如今看这个《浮士德》,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我最厌烦的事情就是一页书上一半是内容,下一半是许多小字体的解释,而通常这些解释又和种种圣经故事、希腊文化联系起来,一看就是一大串。这种状况下,不看就无法了解作者的意思,看了又简单打断自己的思路,真的是很麻烦。所以只好这样,每看一章之前先把解释全部看一遍,有个也许的印象,这样呢,等看正文的时候就能够比较通畅的理解内容,也不用再回过来看厌烦的注释了。
好啦,晚了,看来今日是补不出个读后感了,明天继续。这篇么,就当是个;读书有感;吧,呵呵,原来因为故事情节,取名叫;今日心情相当沉重;的。
第
《浮士德》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