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从城市水泥丛林逃离的旅游者与传统和自然亲热接触,置身于安静祥和的环境中,充分体验乡村优美特别的自然风景和原真性的风俗风情。2.文化后果:乡村旅游体验与“舞台真实性〞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目的是体验乡村文化,获得放松与田园美的享受,因此,乡村文化在迎合旅游者体验的同时能否真实地呈现就成为一个问题。依据麦坎内尔的“舞台真实性〞理论,向旅游者展示的乡村文化会将农村的艰苦与贫困隐藏在后台,而在前台展演给游客所期望体验的乡村,这种“舞台真实〞已经与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文化相去甚远。然而,“‘真实性’事实上包含了很多方面不同的意义和指示〞[2]160。科恩认为:“所谓‘真实性’并不等于原始,而是可以转变的。因为不同的人对‘真实’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这些都取决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审美功能等。所谓‘真实’是可以被创造的、改变着的。〞[3]厄里的“旅游者注目论〞也说明旅游者体验的被满足程度取决于旅游者带有“主观〞色彩的“注目〞,而不在于麦坎内尔提及的“真实〞是否在旅游中被呈现。因此,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与麦坎内尔提及的文化“真实性〞并无太大关联。对此,彭兆荣教授认为:“在旅游的‘真实性’的商量中,最为重要的可能还不是景点、景区的‘真实’状况,而是游客体验的‘真实’程度。……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自我感受……是任何理性分析都无法替代的。〞[2]194也就是说,旅游者只要求获得的“体验〞是“真实〞的,而不在乎他们所面对的乡村文化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实〞。那么,迎合旅游者旅游体验的乡村旅游在表达乡村文化时,就不行避开地将乡村文化“舞台化〞,或称“文化商品化〞。“文化商品化〞实质是文化的买卖消费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资源以旅游商品的形式售出并获得经济利益。那么,文化商品化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洪水猛兽还是仙丹妙药?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能概而论之,因为这是由旅游业的双刃性来确定的。(1)文化商品化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主动影响。文化是处于动态中的,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不断的进展和改变才是文化的存在状态。乡村旅游中,村民对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就是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再创造与重构过程。如将自然形成的乡村景色人工景观化、乡村特色饮食商品化,甚至是村民生活方式与习惯,如环保意识和卫生意识等也与现代文明接轨。这一重建的乡村文化,由于与现代文化接轨,一方面提升了旅游者对当地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增添了本地文化的可进入性;另一方面,先进的现代文化基因也使乡村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获得了进一步进展的动力,提升了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因此,“文化商品化〞能使“真实的文化被再现,再造的文化被发明,并使传统文化得到修饰和注入活力。可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3]。另外,无论是旅游者还是村民,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接受了这一再建构的文化,即他们都认定该文化是“真实〞的,虽然它是经过商品化的过程被再造的,虽然它与商品化前的传统文化发生了一些偏离;也即“商品化与真实性在肯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型〞[3]。(2)文化商品化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虽然文化商品化使乡村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的进展契机,扩大了影响范围,但不行否认的是,文化商品化也会使乡村传统文化变异、内涵消亡。目前,为了迎合旅游者休闲放松的需求以及对乡村特色的猎奇,乡村旅游多实行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开发模式,以农家乐和采摘园为代表,并辅以卡丁车、CS、滑草等现代娱乐项目。这种开发模式使乡村文化停留在农业资源层面,造成乡村旅游产品单一雷同,开发层次低,建设简洁化、重复化、粗俗化。而承载有乡村文化内涵的民风民俗则在商品化的冲击下日渐冷淡,导致乡村文化渐趋表象化,减弱了村民的凝聚力,进而使乡村文化丧失传承的生命力,仅余以商业为目的的农业外表。
(三)“中介者〞视角———连接乡村文化与旅游者的桥梁
“中介者〞一词源于经济学领域,原意是指经济上的中间人,“在买卖双方进行斡旋、调解以使买卖得以顺利进行的中介者或解释人〞。旅游当中的“中介者〞指在旅游者与东道主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互动的桥梁和纽带。1.文化动因:连接“旅游者与乡村文化〞的桥梁如前所述,乡村旅游一方面要展示乡村文化,另一方面又要迎合与满足
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路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