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阁臣制朱元璋的丞相
朱元璋当了皇帝, 直到老态龙钟行动都困难了的时候, 还要上朝堂、见百官、亲自处理各种大大小小的政务,又要指挥特务机构 ――
锦衣卫,异常辛苦。这段时间的状况,他自己有诗道: 群臣已睡朕
朱元璋的阁臣制朱元璋的丞相
朱元璋当了皇帝, 直到老态龙钟行动都困难了的时候, 还要上朝堂、见百官、亲自处理各种大大小小的政务,又要指挥特务机构 ――
锦衣卫,异常辛苦。这段时间的状况,他自己有诗道: 群臣已睡朕后睡,
群臣未起朕先起,
不及江南富家翁,
日高三竿犹拥被。
他为什么这样做, 主要是为了强化帝权, 确保朱家的统治权能够千秋万代地传下去, 他把历代所实行的宰相制改成了阁臣制, 自己又当皇帝、又当宰相。
中国历代所用的是宰相制度。 皇帝掌握最高权力, 处理实际政务则较少;地位仅次于皇帝的宰相,位列百官之首,掌握着次高权力,处理的实际政务较多。如果君明、相贤,同心协力治理盛世,无奈这种情况历史上并不多见。
明朝建国之初,是沿用以前的宰相制度,设立左右丞相,办公的
地点叫中书省,左丞相为李善长,右丞相为徐达,下面有许多属官和
办事人员。徐达经常在外带兵打仗, 实际上宰相就只是李善长了。 吏、
户、礼、兵、刑、工六部,仅是中书省的下属机构。 中书省 “综理机务 ”:
“录军国重事 ”,全国各级各部门给皇帝的奏报,都要 “先白中书省 ”。
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令、 谕旨也经中书省再下达, 所以丞相位尊
权重。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老部下,他极有智计、料事多中、多谋善断又
敢于任事,在战争情况下,兵贵神速,很多迫不及待的事情,都能当
机立断妥善处理,对朱的帮助极大,朱也不觉得他是 “越权 ”,还常夸
他兼有萧何、张良的长处。新朝成立,李善长作为功臣之首,位居相
位,自是顺理成章之事,不过,他还是战争年代的老作风 ―― 敢于任
事,有事未必先请示皇上。 他没想到一个皇帝打天下和坐天下是有区别的。朱元璋觉得李善长竟然眼中没有他这个至高无上的皇帝, 认为时间长了有可能会危及君权、君位。洪武四年,李善长病了些天,未能到中书省上班;于心不安,也想藉此试探一下皇帝对他的信任程度,便上疏请求 “致仕 ”――就是退休。他以为准会 “温谕慰留 ”,谁知疏上之后,朱元璋趁机立即照准。
朱元璋巧妙地罢免了李善长, 换上了谨慎小心的汪广洋, 把他调入中书省当右丞相。 汪广洋虽有才能, 但要当好宰相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他又鉴于李善长的教训,凡事都去请示,这样,事无巨细都得朱元璋亲自拿办法。公元 1373 年(洪武六年 )又添了一个胡惟庸当右丞相。不久,朱元璋以汪广洋 “无所建白 ”为由,把他降职打发到广东去了。
胡惟庸这个人,善于逢迎巴结,才干优于汪广洋,起初还好,慢
慢地变得专断、 隐瞒,大搞以权谋私, 史称胡惟庸 “专生杀黜陟, 以恣
威福。内外诸司封事人奏,惟庸先取视之,有病己者,辄匿不闻,由
是奔竞之徒趋其门下。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 “谋反 ”罪被杀,牵连蔓引,诛戮了许多人。问题的实质是朱元璋认为中书省即宰相制对
朱元璋的阁臣制朱元璋的丞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