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
《书法文献学》
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释义
"文献”一词,在现存的古书中,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工具书:
1、《甲骨文编》
孙海波著。初编本1934年哈佛燕京学社出版,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改定本,内容大大增益。
-
. z.
2、《古文字类编(增订本)》
高明,涂白奎编著。**古籍,2008年第1版。该书以甲骨、商周金文、战国文字、秦篆列为上下四栏。每种字形注明出处。该书是我们研究文字形体演变、查阅古文字的基本工具书之一。(1980年,中华书局曾出版高明《古文字类编》,其中有一些错误。)
3、《甲骨文字典》*中舒主编**辞书,2006年第2版。
4、《甲骨文字诂林》于省吾(1896-1984古文字学家。字思泊,号双剑誃(音移)主人、
泽螺居士,**省海城人。)主编,1996年出版。该书是汇集考释甲骨文字资料的大型工具书,为研究文字学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第二节 金文文献
金文,主要是指镂刻或熔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书体属于大篆。
我国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使用青铜器,到公元5世纪止,主要集中在商周秦汉时期,以周代最多。 西周时期有铭文者多且铭文长。《毛公鼎》腹内总计有497字,是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东周时期有铭文者减少,铭文变短,战国晚期铭文多物勒工名,字数更少。
青铜器的种类很多,基本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 度量衡、钱币、符玺、日用器等。
在青铜器中,最重要的是礼器和乐器,主要用于贵族的祭祀、朝聘、宴飨、丧葬等礼仪活动,是地位与权力和象征,极为重要。
至宋,随着古代器物不断出土、流散,人们的迷信崇拜心理被逐渐打破。古代器物成为贵族士大夫的赏玩收藏品,后人把宋以来研究青铜器及石刻并旁及货币、玺印、玉器、简策等古代遗物的专门学问叫金石学。
金文字典
1、容庚编著的《金文编》
-
. z.
是目前最有影响的金文字典。该书是受清代*大澂《说文古籀补》的影响而撰写的,初版于1925年,1938年补订重版,1959年由科学出版其校补本。容庚晚年在马国权、*振林的协助下继续增订,容庚卒后由*振林完成,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最后定本收可识之字2420字,附录收不能确认之字1352字。
2、周法高主编的《金文诂林》
1974年**中文大学出版。主要依据《金文编》,仿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汇集诸家考释而成,也是一部较为实用的金文字典。
3、就日常查找金文字形来说,高明的《古文字类编》和*中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亦较为方便。
第三节 石刻文献
石刻文献极为丰富,其主要载体有碣、碑、摩崖等。
(一)碣
即高石柱子,上大下小,形在方圆之间。秦人刻石鼓文虽较低,但仍是石柱,属于碣。其内容为咏秦国君游猎之事,故又然"猎碣”。碣在魏晋以后被碑取代。较晚出现的碣是**省集安市高句丽墓群中的《高丽好太王陵刻石》,刻于晋义熙十年(414年)。
(二)摩崖
刻于天然崖壁之上,如汉代隶书名作《石门颂》、《西峡颂》,北齐、北周时期的峄山腰经(妖精)洞刻经、邹城的四山摩崖、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等,其书法隶楷参半,极负盛名。
(三)碑
碑之名起于周朝,墓所之碑用木,以引绳下棺。庙门之碑用石,以丽牲(即拴祭祀的牲,猪、牛、羊等)、测日影。
-
. z.
西汉始有碑刻文字,但极少,著名者如:《莱子侯刻石》 、《五凤刻石》、《祝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等。
碑的形制:大多上为碑首,中为碑身,下为碑座。
汉碑往往在碑的上部凿有圆孔,叫作穿,穿四周有晕。汉碑的碑首分为平首(或称齐首)、圆首、圭首三种基本形制,后代不加螭首的碑多半因循这几种形制。碑首又称为碑额,一般情况下,碑额上刻标题。碑阳刻碑文,碑阴、碑侧刻题名,这是通例。也有阴阳面各刻一文的,还有阳面刻不完接刻到阴面的。
在汉以前的出土器物中,很少有和汉碑相似的。汉碑的圭首、圆首、上部以图案装饰等的特点,都可以在远早于汉代的北非、西亚、中亚的碑刻等遗物中找到,可见,东汉碑的形制,很可能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形成的。
碑座有刻成似龟而非龟形的,称为趺,亦有称之为贔屃者,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长,第九子贔屃(音必西)擅负重,故驮碑。
唐代以后,由蟠龙缠绕组成的螭首已经与碑身明显地分开,形成螭
书法文献学整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