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读后感.docx如梦令读后感
网为您编辑整理如梦令读后感,欢迎阅读。
如梦令读后感 (一)
读李清照的《如梦令》 ,我们要知晓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 “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 ”,并出了 “卷帘人 ”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 “肥”、 “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 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 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 “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 ’,答得极淡, 跌出 ‘知否 ’二句来。 而‘绿肥红瘦 ’无限凄婉, 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如梦令读后感 (三)
一直以来就对唐诗宋词情有独钟, 尤其对宋词更是偏爱。 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晏殊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几道的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李清照的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名句,都是我非常喜欢的, 描写的细腻柔美很有意境, 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
宋代词人中, 我尤其喜欢李清照, 究其原因我想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 李清照的作品大多清新脱俗婉约柔美我非常的喜欢,再者她和赵明诚的千古恋情也是我对其人和作品喜欢的重要原因。记得从初中时候起, 语文课本里就开始有李清照的作品, 一直到高中结束,李清照的词学了大概有十几首。比如: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词句现在想起依然能脱口而出, ,这都是中学时代太喜欢死记硬背的功劳, 其实对于这些精华的词句有好多地方当时的我都不太理解。 随着文化知识的积淀, 人生阅历的丰富,逐渐的对于李清照的词我有了自己的理解, 也就更喜欢她的词了。如梦令读后感 (四)
初冬凉风吹来,夹杂着微微细雨 ,索性打开窗 ,任凭南来北往之清爽遍布身心。
看窗外黄昏似有风雨要来, 又不禁想起李清照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的词句。读李清照的词似乎看到这位女词人带着忧伤的微笑慢慢走来。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绰约轻倩的词句里,女词人正在帘内低吟。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女词人天生聪慧, 妙解音律,这些用惯了、 用旧了的浅而且俗的文字在女词人的手里极轻巧地便缀成了清新鲜丽的词句, 以极寻常语创造出了不寻常的意境。
沉浸在李清照的意境中 ,禁不住哀叹女
如梦令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