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音乐赏析课程结课论文
我喜欢的一首钢琴曲——悲怆奏鸣曲
学 号 _
学 院 材料学院____
专 业 材料化学____
学生姓名 ____
指导老师 曾广抒__
钢琴音乐赏析课程结课论文
我喜欢的一首钢琴曲——悲怆奏鸣曲
学 号 _
学 院 材料学院____
专 业 材料化学____
学生姓名 ____
指导老师 曾广抒_____
提交日期 2016年6月12日_
我喜欢的一首钢琴曲——悲怆奏鸣曲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13号,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
关于贝多芬:
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杰出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二浪漫曲。
关于悲怆奏鸣曲: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第一小节严峻阴森的和弦象征着残酷命运的威胁,级进上行附点音符的哀求音调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两种因素的矛盾冲突,奠定了引子发展的基调。这个戏剧性动机是整个引子发展的核心,接着,阴暗的减七和弦一次次鸣响,痛苦哀求的音调反复模进出线,当曲调上行到高音“bA”时,一串下行的快速音型飘忽而过,使人仿佛听到轻轻的叹息。在引子结束处,从高音倾泻而下的一连串快速半音已蕴积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爆发的涛涛怒潮作准备。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奋发向上、奔腾不息的音流反映了人们向命运挑战的气势、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副部活泼、抒情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一唱一和,感人动听。它表现了厄运的幽灵无法阻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幸福理想的憧憬。呈示部的结束在bE大调上开始,以主部的材料变化携程,掀起了更汹涌的反抗热潮。展开部以引子的素材在g小调上开始,集中凝练的音乐形象,描绘了阴暗势力、残酷命运的威胁依然存在,受伤的心灵仍在隐隐作痛。接着激昂奋进的上行音调在左手分解八度持续音衬托下与引子中哀求音调的轻吟形成对照,这两种冲突因素互相交替先在e小调上出现,又在D大调、g小调上重复。接着,滚滚向前的分解和弦不断蠕动象远处传来的雷鸣,昂扬激进的音调反复插入与之交替,掀起一个个浪潮。
第二乐章是回旋曲式写成的如歌慢板。描绘了作曲家经历紧张搏斗后,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动人的歌声中,心灵得到慰藉,精神获得平衡的情景。主部主题纯朴、柔美,具有纯真、崇高的风格,这一动人的音乐形象使人产生种种联想,仿佛看到酷爱大自然的作曲家漫步在雨后的田野上,欣赏着含泪的小花、摇曳的枝
钢琴音乐赏析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