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2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 2 -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2007年9月)
酒泉监狱心理咨询室 穆红绪
各位服刑人员:
大家好!为了全面提高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让大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改造着孤独和思家恋亲心理。(主要表现在家人接见时哭得天昏地暗,嘶声裂肺)同时许多服刑人员会变得沉默寡言,甚而外向的人也会变得内向。
3、焦虑
这是一种包括恐惧、怨恨、怀疑心理在内的复杂心理。它以紧张情绪为主要特征,可分为现实性或客观性焦虑,神经过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等。
4、企图蒙混过关心理
服刑人员入监初期最难过的是认罪关,许多人都企图蒙混过关。主要有四种人:
- 7 -
①对法院判决不服的服刑人员;②天性狡猾的人;③在预审中接受“言多必失”等消极的人员;④信仰型人员。这四类人一般采取沉默,绕圈子,推卸罪责蒙混过关(根据归因理论,他们属于外归因者,这种人往往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助,倾向于无助与被动)。
5、新奇与解脱心理
新犯以前没有来过监狱,对监狱情况不了解,刚入监,会很快发现监狱不同于社会,也不同于看守所,会对监狱的一切产生新奇和紧张心理。有些服刑人员由于在看守所羁押时间长,终于拿到判决,从看守所到监狱悬着的心就象石头终于落地,不由自己产生一种解脱感。
6、寻求支持的心理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联系和社会支持是人不可或缺的心理需求,服刑人员入监不久就开始寻求各种联系和支持,一是急于和家庭联系,希望家人早时探监(写信、打电话),目的就是想获得物质支持,满足情感和家庭关系需要。没有这种表现的服刑人员心态应属于不正常的;二是寻求狱内伙伴,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会很快找到情投意合的“狱友”,形成狱内非正式群体;三是寻求警官的支持和警官建立联系。一开始有畏惧感,了解监狱情况后会对警官产生趋近感,希望得警官的支持和好感,引起重视。
当然入监初期的心理适应阶段的长短还与下面五种因素有关:一是入监前在看守所的时间,在看守所呆的时间长,入监适应期就短,反应之则长;二是刑期,刑期长的,心理压力大,失望,苦闷心理严重,心理适应期长。刑期短者(五年以下)
- 8 -
则适应期短;三是罪犯的个性,个性外向开朗的罪犯适应的快,如多血质、胆汁质和外向性格的服刑人员心理不适应期短,内向性、抑郁质的服刑人员适应期长;四是犯罪次数多的人适应期短,初犯适应期长;五是认罪态度,认罪期短,不认罪者适应期长。
在服刑初期如何改造:
1、要求大家要能适应环境,所谓适应环境就是要求大家树立正确的身份观念,所谓身份就是个人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由于在外面的不同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了有的人是农民、有的人是工人、有的是干部、有的是小官、有的是大官,而到监狱呢,同样的光头,同样的囚服,同样的要求,对大家的管理是公开、公正、公平的,没有特殊的罪犯,没有不管的服刑人,因此,要求大家及时转变认识,树立正确的服刑改造意识。
认同自己所处的环境或叫处境,正如前面所讲身份是由社会地位和处境地位决定,你进入监狱高墙和电网把你同社会进行了整体切割,你可以讲是完全失去了社会地位和外面的处境地位,因此,你必须建立你现在的处境地位,通俗地说,也就是解决一个“你到了什么地方”的问题,不认同处境,也就谈不上正常适应,因此你一定会抑郁和焦虑的。
2、转变自己的角色,社会是T型台,每个人都在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在社会互动中表现自己,整饰自我,达到一定的目的,角色是自己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在监狱转变角色也就是以前常
- 8 -
讲的“自己现在是什么人”,有些人已经穿上了囚服,吃上了囚粮,但从心理还认为自己是外面某部门的领导,风了有些警官,显得十分的土无可奈何,对同犯看不起,认为其他人员犯的罪低极下流,他们是渣子,而自己犯罪是无意的或是高智商,明显格格不入,导致心理失衡,因此要很好的适应,必须转换你的角色。
3、认同自己的社会责任,通俗的讲就是要解决大家到监狱“干什么来了”,教育改造罪犯是社会的责任和目标,是为了让大家将来适应社会,在当前恰当地承担自己的监狱改造角色和服刑人员起码的责任,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明白自己接受教育改造是一种社会责任,是自己的义务,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服刑人员都在极力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而很少认同自己的责任,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权利观和自由观,但西方的权利观和自由观是以不妨碍他人为前题的,大多数只是一味强调别人伤自己的尊严,侮辱自己的人格,那么为什么不自己问问,别人的尊严和人格怎么没有受到侵犯,因此必须要树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心才会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lone-丁丁
  • 文件大小2.61 MB
  • 时间202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