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教书育人
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编
目录
什么是课程思政1
课程思政的实质与方向3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之经历5
华南师大学: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深入开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
课程思政的实质与方向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将高校课程分为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两大类别,其中显性思政课程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思政课程包含综合素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公共根底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既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又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育人价值,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
一、显性思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引领中的核心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是社会主义大学的优势所在,应该是高校所有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功能,应着力破解以下难题:一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衔接的问题,重点是与中小学政治课程的衔接,要解决好知识重复和容侧重点的问题;同时要做好本科课程与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的衔接,即如何表达步步高、步步深的要求。二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横向贯穿问题,重点是四门本科生必修课程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如何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尤其要发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优势,这门课程会聚了其他各门课程的根本原理,集中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实践,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其他各门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应当成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示田〞。三是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的相互关系,真正表达学科、学术、学生三位一体。四是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何运用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资源,为讲好思政课提供有效支撑。
二、隐性思政: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实施“课程思政〞,既要强化显性思政,又要细化隐性思政〔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开掘高校所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突破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集中于“点〞“线〞的瓶颈,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变为一个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的过程。
综合素养课程改革,重在通识教育中根植理想信念。一是要制定综合素养课程建立价值标准。围绕体制机制、课程设置、教师选聘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修正通识教育体系,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显综合素养课程的价值使命。二是要打造好一批“中国系列〞品牌课程。
“中国系列〞品牌课程邀请各条战线名师大家走向讲台,从各个角度讲述“中国方案〞,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自信〞,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传导给学生。三是要加强综合素养课程教师团队培养。
专业课程,注重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开展育人工作。一是根据自然科学课程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不同特性,分别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二是编写试点课程方案和教学指南。从教学目标、教学容和环节、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资源分配等方面制定试点方案,编写教学指南。三是在试点根底上,从教学资料、教学策略、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估等方面提出带有相关建立意见的方案。
“课程思政〞是在推进德育综合改革进程中,从区域实践层面产生的工作理念,目前还在探索阶段,既缺乏严谨的学术论证,也未形成完整的制度设计体系。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良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开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我们持之以恒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坚决了信心。我们将着重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发挥党委主体责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贯穿教学科研全过程;要进一步加大试点力度,形成课程、专业、学校三个层面试点经历;要健全课堂教学管理方法,从课程设置管理、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督导听课、教学纪律约束等方面建立规性制度安排;要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形成考核评价和鼓励机制;要加强研究,说明“课程思政〞的学理依据和建立涵。最终,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机制鼓励,让“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立方案。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之经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当着培养合格建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