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亚洲新安全观.doc解读亚洲新安全观如何维护本国和地区安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观念和对策。一些中小衡于世界各大力量中心之间,以求左右逢源,谋取本国利益最大化。也有个别小国“傍大款”,拉域外大国为自己壮胆,挑战邻近大国的利益,无事生非。苏联的应策是扩大本国疆域、四周布以“阵营”、外围包上一圈以苏联模式为发展方向的第三世界国家,虽然称雄世界近半世纪,终究未能逃脱“亡党亡国”的厄运。美国凭借丰厚的经济、军事和科技资本,施展软实力、巧实力,在世界各地拼凑自己主导的排他性军政联盟,倒也练就一身“我想打谁就打谁”的硬功夫,预言还能领导世界100年,但依然未能逃过“9?11”恐怖袭击,难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泥潭抽身,无法轻松摆平宿敌俄罗斯和几个“流氓与发展,提出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亚洲安全观,与各国走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亚洲最具活力,最富挑战,也最需要新安全观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亚洲人口占世界六成,经济总量占世界1/3,发展速度领先全球。近年来,世界上工业增长率最高的10个经济体,亚太占8个:中国、新加坡、中国台湾、菲律宾、老挝、韩国、日本和泰国。亚太有雄厚的投资潜力,10大黄金外汇储备体,亚洲占6席:中、日、韩、印,加上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中印等新兴经济体蓬勃发展,引领亚洲经济欣欣向荣。安全是经济发展的保证,经济发展又为安全提供了扎实的基础。然而,亚洲也是世界上地缘政治形势最不稳定、安全问题最尖锐的地区。文化、宗教信仰与意识形态差异极大,地缘政治关系错综复杂,冷战时期延续下来的问题继续发酵,领土争端等历史遗留问题重新激化,非传统安全因素突出,恐怖主义、极端势力与分裂主义势力猖獗,毒品走私、非法军火交易盛行。冷战时期,世界上共发生180余起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其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都发生在亚洲――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以战争、两伊战争和两次印巴战争。冷战后,亚洲是局部战争和军事行动频发区。20世纪90年代,全球发生战争的国家和地区43个,亚洲占22个;此后世界发生11场较大规模的战争和军事行动,亚洲占6场,如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朝韩冲突、印巴冲突―几对最为旷日持久的国家间武装冲突都在亚洲;伊拉克各派武装对抗、叙利亚内战、缅甸反政府武装同中央政权的冲突、印度国内武装冲突―几处最严重的内乱也都在亚洲。亚洲有核大国、实际和潜在拥核国共8个,在各大洲又是名列榜首。西亚、中亚、东南亚受恐怖主义威胁的国家数量之多,恐怖袭击指数之高,伤亡人数之多,发展势头之猛,还是居于各大洲前列。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在海外投入的军事力量最多、布设军事基地最多、签订“集体防务条约”最多的地区,依然是亚洲。美国在亚洲投入的军费和兵力已经超过欧洲地区;美国与外国签订的7个防务条约,4个在亚洲;五大海外军事基地,亚洲占3个,分别在日本、韩国和关岛。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国直接介入和幕后操纵,是亚洲地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此起彼伏的主因之一。亚洲地区发生的战争除海湾战争为联合国授权外,无不由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主导和发动。美国优势地位的相对下降,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改变了长期以来国际关系“北强南弱”的失衡态势,使亚洲的地缘政治博弈更加复杂,地区安全局面呈现新趋势,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战略对手和防范对象。为了维护在亚洲明显缩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主导地位,保住“亚太领袖”的角色,美衡”。经过中国和地区国家多年努力,亚洲出现了上海合作组织、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东盟地区合作论坛等安全合作机制。中国最近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一路一带”倡议,为亚洲安全提供了增强经济基础的机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洲安全观的理念基础整整60年前,1954年6月,中国总理周恩来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在联合声明中写下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月,周总理和吴努总理在中国和缅甸联合声明中重申了这五项原则。印度遂以“潘查希拉”(五项原则Panchsheel的印地语译音)命名首都新德里市中心的一条大街。这也许是世界上惟一以外交概念命名的道路了,但肯定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由非西方国家倡导的外交原则,是新兴国家争夺国际话语权的第一声最强音。经过数十年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多数发展中国家把“五项原则”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作为本国基本外交理念。这也从一个角度证明,“五项原则”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道义影响力,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争端,包括解决亚洲新兴国家之间争端的指导原则。亚洲国家现在不仅要应对相对实力下降却依然自我
解读亚洲新安全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