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吕洞宾《百字铭》.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2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吕洞宾《百字铭》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就消除了。消除以后不要再去贪染,这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心的问题。消除杂念在于树立正念,正念像一把正义之剑,杂念一生,即行斩除,久而久之,杂念即无滋生之源。在练功中的具体法诀是:二目集中,下视鼻准(头不可低),又以目鼻观脐下丹田。此时二目双闭,由目而丹田上下关照,做到心息相依。如此畅顺之后,以真意定在四大不着的虚无混沌之境,谓之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动静知宗祖
  丰祖注:动静者,一阴一阳也。宗祖者,生身之处也。修行人当知,父母未生之前即玄牝也。一身上下乾坤八卦、五行四象聚会之处,乃天地未判之先一点灵光而成,即太极也。心之下,肾之上,仿佛之内念头无。元息所起之处即是宗祖。(按:原文无“元息”之“元”,理义不通,似为误漏,特为补之。)所谓动静者,调和真气,安理真元也。盖呼按天根,吸接地根,即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一阖一辟,一动一静,贵乎心意不动,任其真息往来,绵绵若存。调息至无息之息,打成一片,斯神可凝,丹可就矣。
  孔德解:一身之中,气动为阳,气静为阴,阴阳动静,循环不已,乃得自然之妙。所谓宗祖,也就是根本。无此最初的根本,就没有我们的生命。所谓生身之处,即先天一点灵光之气。我身虽生自父母,然而父精母血皆是有形之物,先天一点灵光之气借父母精血而参入其中,混合阴阳,方有我人之生命也。这先天一点灵气,未生我身时,含在宇宙太虚之境,称为玄牝,处于无极状态。人一生,成为有形之体,便为有极,两仪判,四象列,五行分,八卦别。两仪者,神与精;四象者,精神魂魄;五行者,精神魂魄意,心肝脾肺肾;八卦者,乾首、坤腹、离目、坎耳、震足、巽手、艮鼻、兑口,此以外而论也;乾心、坤身、坎精、离神、震魂、兑魄、艮意、巽息,此以内而论也。人之有极之体,根自无极,却生自太极。这太极就是混沌无极元*)静极生动的先天一点灵光之气。练功人在功态之中,心之下,肾之上,无念无思,似痴似醉,混沌虚空;口鼻呼吸,不为我主,渐细渐微……油然之间,丹田元息发生,鼓荡起伏。这元息发生之处,即是生命再生之源,故为宗祖也。
  元息者,元气之动静也。元气者,元神之使然也。自动自静,纯乎天然。我们调理真气,正是顺其自然之动静,为它们行施自然规律创造条件。此正谓“有作而无为”,一半人力,一半天然。元息之呼吸,在人身之小宇宙内是无微不至的,呼时打顶始,故曰“呼接天根”;吸时自踵起,故曰“吸接地根”。以之静合时谓之坤,阴之底;以之动开时谓之乾,阳之巅。元息呼吸,升降往还,神爽气畅,两根交合。呼自性宫出,故曰“龙吟云起”;吸自命宫生,故曰“虎啸风生”。维持这一状态,贵在心意不动,方可任真息自在往来,绵绵若存。若掺一念,加一见,真息状态便被破坏,此为炉翻鼎倒也。如此调息,久而久之,此元息亦无呼吸升降,亦无鼓荡周流,只有混沌一团,圆通无碍,犹如万里无云的清空一片,到这时,神可凝也,丹可结也。
  
  无事更寻谁
  丰祖注:若能养气忘言守,降伏身心,神归气穴,意注规中,混融一气,如鸡抱卵,如龙养珠,念兹在兹,须臾不离,日久工深,自然现出黍米之珠,光耀如日,点化元神,灵明莫测,即此是也。
  孔德解:古仙云:“无息之息为真息,不神之神为**。”又云:“无为而无不为。”故修道乃从不奇中生奇,无为中求为。所以称为无事。既然是无事之事,我们就要放下寻求之心。我既无心,自现道心;我既无意,自现真意;我既无气(消除口鼻呼吸之气),自现元气。故而此诀“无事更寻谁”,在于戒我后天识辨之心,是对“养气忘言守”的进一步方法揭示。也就是在打坐之时端身正意,凝神调息,归于丹田气穴。真意处在不内不外、不上不下、不偏不倚、不思不虑的中和之境界,使身心混融一团。这状况好像母鸡孵卵,好像龙蚌养珠,一念不散,又念无其念。这种状态要维持其不受任何破坏,久而久之,随着身心后天返先天的程度深化,先天一气自然生发。先天元气自虚无中来,是我人之命宝,仙家喻之为金丹,光耀如日。以元气化元神,神气合一。炼之久久,纯阴化去,皆成阳神,神妙莫测。这就是“无事更寻谁”的方法和道理所在。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丰祖注:此道乃真常之道,以应事易于昏迷,故接物不可迷于尘事。若不应接,则空寂虚无。须要来则应之,事去不留。光明正大,乃是不迷。真性清静,元神凝结。诀曰:“着意头头错,无为又落空。”
  孔德解: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者,以一本应万殊,永恒不变,故可道也。此“可道”就是既可说,也可以遵循。“非常道”者,道本并非道末,

吕洞宾《百字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宝钗文档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22-02-1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