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关于《历史的误读》的读后感.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XX 年关于《历史的误读》的读后感
《历史的误读》 是政法大学教授郭世佑的一本学术随笔, 涉及中国近代史学和政治学中较广泛的问题领域, 如对辛亥革命结局和实质的探讨,对宪政问题、法制与社会转型问题的反思,对
了文章在正式刊发时删节了的段落、 章节与文字。正如作者所说,尽管我们一再宣称思想无禁区,但出版有纪律。
这种 “内部纪律 ”对于学术研究的干扰之大,直接导致许多学者的
自我审查。而对于郭先生这样的 “观念上的突破者 ”,则意味着,
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运思如何才能把一件新的史料、 一个新的观点,一个 “犯忌 ”的概念表达出来,而不是一开始就被扼杀在编辑们的裁剪刀下。本应 “我手写我心 ”的思想表达却不得不沦为一种走钢丝般的特技。其中一些文章的发表,如《如何看待毛泽东
2 / 5
笔下的近代史》《毛泽东是不是历史学家》两篇文章,本来是一气呵成的一篇长文,却被编辑们强行拆散。
现在想 “破镜重圆 ”也无能无力了,作者只好附加脚注略为提示。一般史家论学, 总要表白自己 “价值无涉 ”,以“学术中立 ”的时髦遮盖自己的价值空洞与行事犬儒, 似乎历史学也能像物理化学、桥梁工程一样 “客观 ”,可以排除研究过程中史家的价值判断与人文关怀,可以与自己的史观、史识、史德 “无涉 ”。但郭先生此著却公开自己的价值诉求,清晰表达出一个史家应有的历史观念,
提出 “四项原则 ”:一是从事实出发, 任何先入为主的是非、 好恶、
优劣、主次观念都无条件地让位于事实 ;二是从历史条件出发, 既
不作超时空的道德苛求、 能力苛求或漫天飞舞的无类比附, 又不
以简单的历史结局去推导复杂的历史过程, 充当 “胜利者的宣传 ”;
三是从国家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 既摈弃民族虚无主义, 又不
以任何个人与团体的好恶和利益为依归 ;四是从历史发展潮流出发,不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意念所左右。
通读全书,可以感觉到郭先生史论中对此价值评判的坚守,虽然,在中国语境中,这样做颇为艰难,有时还很不讨好。作者的近代史研究历程曾经历人物、事件、史论这样的顺序,而今研究领域向历史哲学、史学教育方向拓展, 《历史的误读》即按这种理路编排,以 “史事归真 ”、“人物显真 ”、“史评道真 ”、 “史论求真”四个栏目辑录文章。 这样的编排, 正如作者自序所说, 无论是
3 / 5
“显真 ”、“归真 ”,还是 “道真 ”、“求真 ”,均含一个 “真”字, “这并非作者的个人偏好或刻意标榜, 而是历史学的精义与历史专业的基本规训之所在, 也是作者忝列教师职业的行规所在, 历史专业与教师职业的双重规范, 决定了吾辈除了求真道真, 就别无选择了 ”。
历史学家的天职在求真,与郭先生先前几本著作一样, 《历史的误读》一仍 “真”之主题。在史学之求真方面,郭先生似有系统的思考与开拓创新处, 本文也拟以此为题, 对郭先生史学求真的运思,略作梳理,以就教于方家。固然,史学之求真,最基础
的是史实的真伪,证据的虚实。这一层面的史学之真,不需太多的解说,让证据说话便罢。 但历史的真伪并非只在这一技术

关于《历史的误读》的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飞行的猛子
  • 文件大小13 KB
  • 时间202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