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
:
生物质能开展“十三五〞规划
国家能源局
2021年10月
前言
生物质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等特点。加快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是推用量约800万吨,主要用于城镇供暖和工业供热等领域。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产业处于规模化开展初期,成型燃料机械制造、专用锅炉制造、燃料燃烧等技术日益成熟,具备规模化、产业化开展根底。
生物质燃气。截至2021 年,全国沼气理论年产量约190亿立方米,其中户用沼气理论年产量约140亿立方米,规模化沼气工程约10万处,年产气量约50亿立方米,沼气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
生物液体燃料。截至2021 年,燃料乙醇年产量约210万吨,生物柴油年产量约80万吨。生物柴油处于产业开展初期,纤维素燃料乙醇加快示,我国自主研发生物航煤成功应用于商业化载客飞行示。
-
. z.
专栏1全国生物质能利用现状
利用方式
利用规模
年产量
折标煤
数量
单位
数量
单位
万吨/年
1. 生物质发电
1030
万千瓦
520
亿千瓦时
1520
2. 户用沼气
4380
万户
190
亿立方米
1320
3. 大型沼气工程
10
万处
4. 生物质成型燃料
800
万吨
400
5. 生物燃料乙醇
210
万吨
180
6. 生物柴油
80
万吨
120
总 计
3540
〔二〕存在问题
生物质能是唯一可转化成多种能源产品的新能源,通过处理废弃物直接改善当地环境,是开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容,综合效益明显。从资源和开展潜力来看,生物质能总体仍处于开展初期,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尚未形成共识。目前社会各界对生物质能认识不够充分,一些地方甚至限制成型燃料等生物质能应用,导致生物质能开展受到制约。
二是分布式商业化开发利用经历缺乏。受制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农林生物质原料难以实现大规模收集,一些年利用量超过10万吨的工程,原料收集困难。畜禽粪便收集缺乏专用设备,能源化无害化处理难度较大。急需探索就近收集、就近转化、就近消费的生物质能分布式商业化开发利用模式。
-
. z.
三是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低,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生物天然气和生物质成型燃料仍处于开展初期,受限于农村市场,专业化程度不高,大型企业主体较少,市场体系不完善,尚未成功开拓高价值商业化市场。纤维素乙醇关键技术及工程化尚未突破,急待开发高效混合原料发酵装置、大型低排放生物质锅炉等现代化专用设备,提高生物天然气和成型燃料工程化水平。
四是标准体系不健全。尚未建立生物天然气、生物成型燃料工业化标准体系,缺乏设备、产品、工程技术标准和规。尚未出台生物质锅炉和生物天然气工程专用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生物质能检测认证体系建立滞后,制约了产业专业化规化开展。缺乏对产品和质量的技术监视。
五是政策不完善。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涉及原料收集、加工转化、能源产品消费、伴生品处理等诸多环节,政策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尚未建立生物质能产品优先利用机制,缺乏对生物天然气和成型燃料的终端补贴政策支持。
-
. z.
二、指导思想和开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开展理念,紧紧围绕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主动适应经济开展新常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把生物质能作为优化能源构造、改善生态环境、开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容,立足于分布式开发利用,扩大市场规模,加快技术进步,完善产业体系,加强政策支持,推进生物质能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和多元化开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立。
〔二〕根本原则
坚持分布式开发。根据资源条件做好规划,确定工程布局,因地制宜确定适应资源条件的工程规模,形成就近收集资源、就近加工转化、就近消费的分布式开发利用模式,提高生物质能利用效率。
坚持用户侧替代。发挥生物质布局灵活、产品多样的优势,大力推进生物质冷热电多联产、生物质锅炉、生物质与其他清洁能源互补系统等在当地用户侧直接替代燃煤,提升用户侧能源系统效率,有效应对大气污染。
-
. z.
坚持融入环保。将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融入环保体系,通过有机废弃物的大规模能源化利用,加强主动型源头污染防治,直接减少秸秆露天燃烧、畜禽粪便污染排放,减轻对水、土、气的污染,
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