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代镇江造船考.pdf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15卷第2期2015年6月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1673-0453(2015)02-0017-06古代镇江造船考李英姿(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镇江212003)摘要:镇江是中国古代舟船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镇江已有制造独木舟的工具有段石锛。孙吴政权在镇江设立临时治所,并在此地大力发展造船业。时至唐代,由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镇江成为重要造船基地并初具规模。宋元时期镇江造船能力进一步提高,镇江造船业在数量或质量上都超过了前代。明太祖朱元璋命镇江府造“海风船”,用于海上交通。清代镇江造船业在清帝南巡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其造船技术得到康熙赞赏。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上升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镇江作为古代造船业重要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和区位优势,应当抓住机会,大力发展造船业。关键词:古代镇江;造船业;海上丝绸之路中图分类号:K291/297文献标示码:A收稿日期:2015-04-08作者简介:李英姿(1977—),女,山东济南人,江苏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民国时期社会文化史研究。①镇江在7000-4000年前后是长江出海口。在长江以南河口海岸变迁的过程中,长江在镇江、扬州一线入海,形成了一个南北宽达50华里的喇叭形入海口。在镇江焦山对岸的象山和北固山陡崖上,都留有海浪和潮汐长期侵蚀痕迹。参见印志华《从出土文物看长江镇扬河段的历史变迁》,《东南文化》1997年第4期第19页。古代镇江“西距汉沔,东连海峤,为三吴襟地之邦,百越舟本之会”[1],一直是交通要津,拥有“九省通衢”的美称。镇江因独特的地理位置①,自古以来就是造船业重要基地,其精湛繁盛的造船技术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对古代镇江造船业进行全面系统研究,镇江造船业情况只零星散见于一些文章及专著的章节中,陈敦平的《古代镇江的造船业》简要论述了唐以后镇江造船发展概况[2],刘建国的《古城三部曲———镇江城市考古》一书,仅从考古专业角度提及镇江六朝时期独木船和唐代木船的发掘[3]。本文对古代镇江造船历史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不仅为研究古代镇江造船提供重要基础性资料,而且为今后发展镇江造船业提供启示与参考。一、远古时期:镇江是中国舟船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是国土广袤的大陆国家,也是拥有漫长海岸线和众多岛屿的海洋国家。考古学研究成果证明,石器时代的先民就与海洋接触并产生了内涵丰富的中国海洋文化,对世界上许多地区产生了影响。其中以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熟文化最具代表性。(一)有段石锛在镇江的发现镇江使用舟船历史悠久。近年来许多考古发掘表明,镇江先民凭借自己独特的工具———有段石锛挖制独木舟,进行渔猎和海上漂航活动。新石器时期,人类已能制造出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也开始人工取火。火和石斧、石锛使人能制造独木舟。在镇江丹徒葛村、丹阳王家山、句容城头山[4]和丹徒左湖[5]等几处遗址考古发掘中,曾发现石斧和石锛,说明当时的镇江人已经具有制造独木舟能力。而在丹徒马迹山[6]、句容丁沙地[7]和大港双墩2号[8]等几处遗址中又发掘出有段石锛,这说明远古镇江人已具有较为先进的造船技术,因

古代镇江造船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kh6797
  • 文件大小2.68 MB
  • 时间201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