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蛙的经典读后感.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蛙的经典读后感.doc第 2 页 / 总共6 页
蛙的经典读后感

  我并没有了解莫言的作品到如此之程度,取这样一个标题完全是因为自己恰巧先读了《蛙》后读了《红高粱家族》。我阅读兴趣非常杂,因此读莫言也是很随性而至的事情 第 2 页 / 总共6 页
蛙的经典读后感

  我并没有了解莫言的作品到如此之程度,取这样一个标题完全是因为自己恰巧先读了《蛙》后读了《红高粱家族》。我阅读兴趣非常杂,因此读莫言也是很随性而至的事情。最早是几年前为了凑单买了本《XX》,看了没几页就坚持不下去了,整本书太压抑,读一会儿就想喘几口气,而且语言的地域性太强,极大阻碍了阅读。因此《XX》被我搁置了一年半才重新拾起一气读完。莫言拿诺奖之后我买了《蛙》,花了几天看完,《蛙》给我的感觉和《XX》带来的压抑感截然不同,更多的是一种戏谑地嘲讽和无奈的隐晦讽刺。

  个人风格是一个非常不准确的概念,很难用一种风格去概括一个作家的整个创作历程除非其创作时期非常短暂,人的心智、见解、胆识和情感在不同人生阶段都会有变化。这在莫言身上十分明显,且不论《XXX》这一中后期作品与《蛙》这部近作风格上的差别,我们将时间跨度拉长到其整个创作生涯,便会发现莫言的文字从《红高粱家族》的血气方刚,豪迈激昂逐渐转变成了《蛙》的戏谑讽刺。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人老了,书还年轻”,人生经历对于莫言风格的转变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当然,作品风格并不是一个与作家年龄平行的变量,它还与作品题材密切相关。《蛙》描写的解放初期到当代的这一长达几十年间发生的事情,主人公则是从事计生工作的“姑姑”;《红高粱》则是我爷爷在抗日期间的传奇经历。两个题材,一个当代一个现代,一个略显琐碎一个激昂大气。题材的差异是造成两部作品风格差异的重要原因,但仍不可忽视莫言在这几十年间的变化。
第 2 页 / 总共6 页

  小说如画作,结构、色彩、光影三者需要完美协调。《红高粱家族》中莫言对于色彩的肆意运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很少老老实实地描绘色彩,,而不再是现实中存在的真实色彩。诸如蓝色的血液,墨绿的脑浆,红色的狗等等奇特的意象在整部作品中反复出现,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这种异想天开的色彩搭配和故事时空交错的结构让我目不暇接,写作这部作品时的莫言正是青春年少,通篇显示出很强的控制欲。不仅是对文本本身的控制欲,而且对读者也是如此,《红高粱》由五章相对独立但又连成一体的中篇构成,故事情节的展开是非线性的,很多细节的补充经常打断原来的叙事结构。读者如果要弄清每一个细节就必须彻底读完整部小说,并且在时间顺序上要自己重新排序。整部书透露出一种极强的表现欲,莫言试图用传奇的故事,独特的结构以及诡异的色彩运用将读者的眼球一下子抓住。

  《蛙》相比《红高粱》而言则要平心静气得多,少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势,多了一份内敛。从现实意义上而言,《蛙》的题材要比《红高粱》敏感地多,它讨论的是极富争议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莫言从来不是一个大胆的人,无论是他的家庭出身,亦或人生经历都决定他内心充满了自卑、恐惧与担忧,但是作为作家,他内心又有坚强、追求自由的一面,当这两冲突时他常用的方法就是埋头写作。虽然他不会直

蛙的经典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hxhcwq
  • 文件大小14 KB
  • 时间2022-02-1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