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同济大学-西方经济学-第十一章.ppt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2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及微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垄断
一,垄断的效率损失(纯损失)
指垄断厂商的定价P > MC,生产处于非帕累托最佳状态所造成的社会总福利损失。
(帕累托最佳时,P = MC )
注:社会总福利= 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
生产者剩余是:
+
MR
MC
d
Q
P
P0
P1
Q0
Q1
效率定价P=MC时:
消费者剩余是:
生产者剩余是:
+
+
+
垄断定价MR=MC时:
垄断的效率损失是:
+
A
B
二,垄断的X非效率性
除上述的效率损失外,垄断厂商的利润有相当一部分被用于寻租行为,是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
由于将利润用于寻租行为,巩固了垄断地位和市场势力,厂商可以轻而易举通过提高价格获得垄断利润,感受不到竞争的压力,丧失了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机会,这种缺乏竞争所产生的技术进步损失,称为X非效率性。所造成的社会损失比前述的纯损失要大。
在发展中国家,X非效率性还表现为日益盛行的商业贿赂(回扣、提成等),企业热衷于通过违规获得利润、对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感兴趣。
三,可竞争市场理论
在无法满足完全竞争条件的垄断构造中,能否实现竞争效率。答案是肯定的。条件只有一个,即只要保持行业的进入壁垒和沉没成本为零,潜在的进入压力(即潜在竞争)就能使垄断厂商无法获得超额利润。这就是可竞争市场理论。
市场进入壁垒是指现有企业不需负担、而新进入企业必须负担的费用。此费用与现有企业的超额利润相对应。
沉没成本是指企业退出市场时无法收回的(当初投入的)成本。
三,反垄断法
在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产业,厂商降低成本、增加规模的合理行为,最终导致行业被少数几家大企业垄断。即规模经济导致垄断现象。这就是马歇尔悖论。所以垄断构造与规模经济密切相关,有其经济合理性。
※反垄断法是反垄断的弊端,不是反垄断现象。
※完全竞争市场无法实现技术进步。
※垄断构造与技术进步之间有必然联系,只要存在竞争的压力,垄断厂商就有技术进步的动力。所以反垄断法的要害是维护竞争压力,而不是针对垄断构造,更不是消除垄断现象。
例如,跨国公司兼并我国行业龙头企业,其目的是先消灭竞争对手,然后获得垄断利润。这种旨在消灭竞争的行为,就是反垄断法所禁止的。
第二节外部效果
一,外部效果的定义
当某项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收益并没有被从事该经济活动的厂商或个人全部占有,而是外溢到社会,给他人带来利益,这种现象,称为外部经济。
当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成本不是由从事该经济活动的厂商或个人全部承担,而是外溢到社会,给他人带来损失,这种现象,称为外部不经济。
二,外部效果扭曲资源配置
ME
MC
MC+ME
Q0
Q1
过多生产
社会边际成本
私人边际成本
MR
边际外部不经济
Q
Q
P
P
外部不经济导致社会成本
高于私人成本
MY
MC
Q1
Q0
过少生产
MR
边际外部经济
MR+MY
社会边际收益
私人边际收益
Q
P
P
外部经济导致社会边际收益高于私人边际收益
三,政府对外部效果的干预
1,税收和补贴
MC
MC+ME
Q0
Q1
减少生产
社会边际成本
税后私人边际成本
MR
Q
P

琵古税
MC
Q1
Q0
增加生产
MR
MR+MY
社会边际收益
补贴后私人边际收益
P
补贴

同济大学-西方经济学-第十一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企业资源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