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2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
 1、案例描绘
两位老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老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老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学生海阔天空的答,而老师不管学生如何答复,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表达“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待过了20分钟,学生说出了11种派车方案(其中有8种方案空位超过一辆车的坐位)时,老师小结并布置了练习:同学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案,每种方案都有自己的特色。假设增加4位老师,共有29人,你又会怎样派车呢?……
案例分析(从解题策略多样化要注意的有关问题的角度分析):
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对几十个人去解决同一个问题而言的,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求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因此,对于学生个体来说,不同学习才能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学习才能低的学生只要求能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才能高的学生要求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过于追求算法多样化,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每种算法的理解不够深化,思维仅仅停留在横向的比较层面上。而如今一般强调的算法要优化,本质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可以纵向地、深化地开展,同时算法的优化也有利于更好完成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如本课“寻求租车的多种方案”、适宜大多数学生掌握的、有推广和使用价值的方法,学生只有在掌握优化方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去完成纯熟的技能。
4、案例描绘:
师:(呈现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这两个图形分别是什么?
生:左边的是长方形,右边的是正方形。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边比划边说)通过折一折量一量,你能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量一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和指定的方法探究)
生1:我们组发现了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的?
生1(边比划边说):用尺子量、用折纸的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发现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还有不同的吗?
生2:我们组是用绳子量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的。
案例分析(从问题的品质的角度分析):
一是应当明确、详细可感;二是应当具有考虑价值;三是要关注多维教学目的的达成;四是问题要具有情境功能.
5、[案例描绘]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片断:
⒈老师布置学生独立考虑的内容:我们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经知道面积公式的平面图形来研究它的面积公式呢?
⒉学生合作交流不到2分钟,当老师发现有一个小组的同学“过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然后再等量拼成一个长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的方法后,就立即宣布合作完毕.
    案例分析(主要从和合作学习有关的因素的角度上加以分析)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了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老师的“一言堂”的专制,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时机,当前,很多老师都已经有意识地把它引入课堂,但很多时候的小组合作只是作了个形式而已。
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前,你可以先答复以下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或者这个环节)要进展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假设要用,什么时候进展?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老师该如何点拔、引导?(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详细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4)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宜进展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宜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宜个人自学?
小组合作学习和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广阔的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理论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那么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考虑的空间,对学生个人才能的开展也是不利的。
  6、[案例描绘]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片断:
①出示买卖的情境图(图标有泳圈的单价12元,篮球的单价15元)。
②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③探究算法多样化.
师: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算式怎样列?
生:15×3=
师:应该怎样算呢?
生1:我用加法15+15+15=30+15=45(元)
生2:我用乘法10×3=30  5×3=15  30+15=45(元)
生3:把15看成3个5,共有9个5,得45(元)
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
生1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