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页
宏观物流指标体系研究
关键词:宏观物流;指标;统计分析
宏观物流概述
虽然不同的文献对于宏观物流的理解不一,但一般地,宏观物流带有宏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着眼于物流活动的整体。这里,我们以人类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划要素是齿轮之间的
第 3 页
“机械润滑剂”;该齿轮统一体的外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接受者是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由此,在选取指标刻画宏观物流时,有必要在考虑宏观物流本身特征的同时兼顾与之有联系的社会生产、社会消费的某些特征,宏观物流指标体系的第一个层次就以刻画对象的不同(宏观内部活动与宏观物流外部环境)为分类标准。
宏观物流外部环境表征指标
宏观物流的外部环境主要是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为使指标的选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避免由于指标的过于泛泛而影响问题的研究,选取指标时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物流发展的社会生产条件、物流与流通的关系、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等角度出发,并结合既有统计指标体系来选取宏观物流外部环境的表征指标;第二,我们研究发现,宏观物流的发展过程呈现周期性特征,为了较好解释宏观物流发展的周期性机制,借鉴经济周期内在机制分析的研究成果,针对宏观性的生产和消费特征选取指标。
1、物流随着流通的出现而发展。人类社会开始商品生产后,生产和消费便逐渐分离,这就产生了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流通。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消费的规模越来越大,大生产方式、专业化分工方式的采用使生产与消费分离的趋势不断扩大,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流通的地位不断上升。生产与消费分离的普遍性与广泛性、专业化分工的加强导致产需分离的加大,促使了流通的迅速发展,物流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生产与消费的分离主要表现在空间上的分离和时间上的分离。为定量描述空间上的分离,采用“货物运输平均运距”指标。从我均运距从1980年的220公里增长到2003年的345公里,这从某种角度反映了生产与消费的分离在扩大的趋势。对于时间上的分离,由于量化描述的难度和有关统计指标的缺乏,暂不考虑。
2、物流与流通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马克思用资本这一事物考察流通,但资本只是一种本质的代表,不可能脱离它的物质基础,资本的流通是以商品的流通为先决条件的,而物流则是商品流通的实物表现形式。物流是流通的物质基础之一,它对流通有最后实现的决定作用。鉴于物流对流通的最后实现的决定作用,实际的流通量应当是物流运作下的结果,反之,刻画流通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物流。有学者认为,在现行统计体系下,商品流通产业的增加值即
第 4 页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增加值”。流通业主要包括批发贸易业和零售贸易业,从统计上看,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的主要指标包括商品销售总额、商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成本、经营费用、商品销售利润等等。所以,从总量看流通,可以取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增加值、商品销售总额等指标;从运作效果看流通,可以取商品销售成本费用利润率、商品销售成本等指标。
3、物流是企业生产的前提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必须有两个外部条件:按生产计划和生产节奏提供和运达原材料、燃料、零部件;将产品和制成品不断运离企业。这两个外部条件要依赖于物流等活动。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统计中,有“存货增加”这一指标,它是指常住单位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
宏观物流指标体系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