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北朝石窟研究的新进展.docx河西北朝石窟研究的新进展
张善庆
《河西北朝石窟》,张宝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0月第 一版,298. 00 元
河西走廊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为石窟寺的 存在,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条佛教艺术的画廊。漫步在这座艺河西北朝石窟研究的新进展
张善庆
《河西北朝石窟》,张宝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0月第 一版,298. 00 元
河西走廊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为石窟寺的 存在,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条佛教艺术的画廊。漫步在这座艺术 殿堂,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佛教艺术的萌生、勃兴、成熟的整个 过程。然而就在这座画廊,如果没有导师的指引,我们将会很难 读懂其内容,很难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张宝玺老先生就是这样 一位揭示佛教艺术奥秘的导师,虽然已届耄耋之年,但是依然笔 耕不辍,2016年11月出版了《河西北朝石窟》。这本新书非常 厚重,这份厚重不仅仅是体量的厚重,更是学术内容的厚重。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石窟艺术研究和图版。其中研究部分共 计4章。第1章主要介绍河西自然面貌和历史沿革,这是河西石 窟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其次介绍北朝石窟整体分布情况,从 中我们可以看到石窟主要分布于古代交通要道的特点;再次重点 分析北朝石窟的年代问题,这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最后分析中心 塔柱窟的造像题材和风格演变。第2章则用详实的文字记录了河 西石窟的历史沿革和洞窟内容,整体再现河西石窟现状。第3章 是北朝石窟大事年表,为读者理解河西石窟的历史背景提供了方 便。第4章是河西石窟内容总录,作者用简练的文字保留下第一 手的考古资料。第二部分是图版,共计227帧,弥足珍贵。
《河西北朝洞窟》的出版,对河西石窟研究乃至中国西北地 区石窟艺术研究具有多重意义。
第一,本书可以弥补河西石窟研究的薄弱。河西石窟在中国 佛教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首先,它是早期佛教艺术东向传播 的见证者。佛教考古专家宿白先生曾经提出“凉州模式”的概念, 依据就是河西走廊的这批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佛教遗迹。(宿白《凉 州石窟遗迹与“凉州模式”》,《考古学报》1986年第4期; 后收入《中国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其 次,它同样是北朝佛教艺术西向回传的见证者。北魏在5世纪 60年代开创了气势恢宏的云冈石窟,作为北中国的政治文化中 心,“云冈模式”形成巨大的影响力,辐射到全国各地,这样就
形成了一股佛教艺术西向回传的潮流,河西石窟也深受影响。再 次,它保留着十六国到元明时期的佛教遗迹,时代跨越上千年, 整个中国佛教艺术风格演变历史在这里得到了完整体现。
与其地位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目前学界的研究相对薄弱。以 莫高窟为核心的敦煌石窟是研究的重点,是国际显学敦煌学研究 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敦煌周边中小石窟的研究却长期以来处于 低沉状态,深入细致的研究远远没有展开。本书系统介绍河西石 窟的时空背景,对石窟年代、内容、艺术风格都有详尽阐释。不 仅如此,还完整详细记录了洞窟内容,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照片。 可以说,本书图文并茂、立体多维地展示了河西北朝石窟的学术 价值和艺术魅力。
第二,本书为河西北朝石窟的年代提出了新的观点。根据《集 神州三宝感通录》所记,北凉沮渠氏“据有凉土三十余载。陇西 五凉,斯最久胜,专崇福业”([唐]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 《大正
河西北朝石窟研究的新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