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栖霞传统丧葬习俗
山东栖霞传统丧葬习俗
村里集镇后吴家一带的殡葬习俗
在蓬莱的南部山区村里集镇后吴家一带流传着这样的丧礼,人快咽气的时候,要先更换寿衣,当地叫穿送老衣服,寿衣一般都是提前准备好的(这主要是对都要跪在地上,子女口喊爹(或妈)骑马走吧!然后磕头,原路返回。
在当地还流传着,老人去世后,闺女的送旌,旌是用红绸布制作的。长、宽一个布面,上面竖写生于x年x月x日。中华公民显考(妣)*公(门)讳***岁寿终寝铭旌。卒于*年*月*日女儿**奉(附列)闺女送祭,有干祭和湿祭两种:干祭是点食之类,如:饼干、桃酥、还有香、纸、蜡、鞭炮等;湿祭一般是熟猪头、鸡、鱼各一个,这叫三生,十个碗,八个碟,两吨纸,一箱鞭炮,一对白蜡、香等。
祭准备好后,找两个人抬着(现在是用三轮车拉着),送到娘家村村头,通知娘家人。娘家主事的会排十几个人抬着两张桌子到村头去接,这叫接祭。一路上,放着三洋枪或鞭炮,吹着乐器,后面跟着抬桌子的,孝子手拉孝棒低着头,再后面是晚辈亲戚,到达后分别将祭摆在桌上,第一张是供桌,第二张桌摆旌,第三张是摆猪头、鸡、鱼,第四张是十个碗,第五张是摆八个碟子,第六张是摆纸,第七张摆着香、白蜡;摆放好后,首先是女婿磕头,再是孝子亲戚磕头,这叫拜帧祭。
拜完后就要返回了,返回的路上要放闺女家准备的鞭炮,到家前必需要把鞭放完。
文革前,老人去世,叫老丧。当地也有说老丧是喜丧,一般都要雇两帮吹手的,一帮8—10人,主要乐器有大杆吹、唢呐、笙、管、二胡、锣鼓等,有的班子还要找几个会唱的,主要唱一些民间小调或京剧、吕剧、歌曲之类的,对吹的唱的好的,丧主有时也给赏钱,赏一百贰佰的不等;文革后,这些习俗便一度被废除。改革开放后,生活条件好了,过去一些习俗在一些村又恢复起来了。
死人埋葬前要挖墓穴,当地叫打圹,一般有主事的安排两到三人,打圹的人不能空口,要事前在丧主家吃点饭或喝点酒,也有带瓶酒和其它食物到山上吃的,意思是死人不欠活人的。打圹时,要先放鞭,烧香纸,孝子先用镢刨三下,当地叫破土,破完土孝子便可回家等候出殡,等打完圹后,要放几挂鞭,以示家里圹已打好,但打圹的人不能回家,必须等埋葬完后方可回家。
家里人听到坟地的鞭炮声后,开始出殡,先将死人装入棺材,当地叫入殓,而后有四人将棺材抬到门口,放在两条长凳上,当地人叫举重的,棺材前摆上供桌,供桌两旁各站一人,供桌摆好后,主事的召呼磕头,先是孝子、儿媳、女儿、女婿磕三拜九叩(三拜九叩的磕法:一般是一拜三叩头、起来向前一步再一拜三叩头,再起来向前一步一拜三叩头;也有一拜四叩头,起来向前一步一拜一叩头,再起来向前一拜四叩头的)。磕完头,烧上香纸后,儿女要跪在两旁,再由主事的召呼本家亲戚磕头,亲戚磕完后,再由朋友磕,主要亲戚朋友磕头时,主事的要
召呼谢客,谢客就是丧主的子女要点一下头,全部磕完头后,便有八人举重的抬着棺材(也叫上杆)送到墓地。孝子、儿媳、儿女、女婿等亲戚跟在棺材后面哭灵,走到村外除孝子的孝棒和浆水罐要带到墓地后,其它人的要全部扔掉,从出殡到墓地要不停地放三洋枪(或鞭炮),吹鼓手也要不停地吹。
棺材下葬前,要在墓穴底,放两根刺棍,叫櫊木,穴的四个角要放一枚铜钱、一个枣、一个栗子,意思是死者有钱花,早利子。然后便可将棺材放进去,
山东栖霞传统丧葬习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