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说起.doc从“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说起《劝学》梳理全文后,学生产生了疑问:“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课下注释“神明”指人的智慧;参考书中对这句的翻译为“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学生不理解,为什么积累善行,形成品德后,人的智慧就会提高。品德和智慧之间有必然联系吗?其实孩子们不知道的是,荀子所说的最高的智慧并不是文化知识的最高水平,而是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而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疑问,是许多教师当人包括我在内对《劝学》主旨有意无意地误解造成的。说无意是因为高中教材中所选的《劝学》只选取原文中三个不连续的自然段,如果教师不回归原文,单从这三段很难全面整体把握《劝学》主旨,因而容易把《劝学》片面理解为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很少注意到其思想道德的修养学习。说有意,是因为现实中迫于高考的压力,家长、教师更注重学生文化知识地学习,因而有意忽略《劝学》中最重要的道德修养的内容。正是这有意无意的错误,造成了学生对文章这句的不理解。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劝学》说的很清楚。“学恶乎始?恶乎终?日: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学习就是诵《经》读《礼》,最后成为圣人。观《劝学》中的学习,就是接受儒家的道德教育,而不是科学文化知识。因此荀子引用诗经中的话说:“嗟尔君子,天恒安息。靖恭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勉励人们不要贪图安逸,要恪尽职守,向正直的人靠拢,如比神会察知一切,赐予人大福的。教学中问题可以很快解决,但古人的思想却对我们有颇多的教益。首先要重视德育教育。尽管《劝学》中鼓励人们学习的内容是先生之道——“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以使人们成为维护封建求教的自觉者,这是不可取的。但其强调德育教育,重视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并把其放在教育的首位,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新形势下的中国学生,迫切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天德天才”是可悲的;而“有才天德”则是可怕的,可能会对社会、国家造成更大的危害。其次《劝学》中的很多德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如下几例:一、“君子博学而日乎省于己”在如何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中,荀子强调“博学”“日乎省于己”。也就是广泛的学习,然后每日检查反省自己的行为,那么就可以达到“知明而行天道也”,即智慧明达,行为天过失。荀子在道德教育中,强调个人的主动性,这对现代的德育教育有极强的启示作用。同时也和哲学中“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不谋而合。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道德受教育的主动性事不容忽视的。二、“学莫便乎近其人”荀子主张学习崇高的思想道德,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亲近贤人。亲近贤德之人,利用贤人君子的榜样力量来感染、教化自己。从而“见贤思齐”,实现教育目标。可以说现代的德育思想
从“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说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