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存异求同——论英汉委婉语同构现象及其翻译
姓名:曾凡海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华先发
20050401
◎内容摘要层朦胧的、诱人的面纱——委婉语;人体各部的服饰及其大小尺寸时盛时衰,但谈论人体发出的气味和产生的排泄物乃至于暴露人体私处的场所却从未完硕士学位论文委婉语的创造和使用是一种语言普遍现象。人们对它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本文拟采用比较法,对英汉委婉语之间的同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而根据功能对等原则,归纳出英汉互译中处理委婉语的有效翻译方法。本文第一部分为概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重点;第四部分为结论。在第二部分,论文首先对英汉委婉语中的同构现象从其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范围、构造原则、构造手段及发展规律等方面进行详尽的比较分析。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都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密切相关。委婉语从来就是社会生活在语言中的反映,委婉语最初都产生于远古时代。那时人类处于婴儿时期,对自然界的一切超自然力的事物有一种迷信、崇拜、甚至产生一种恐惧感,因而产生了所谓的“灵物崇拜”,于是就有了英语中的“焙秃河镏械谋芑洹5鄙缁峋么τ谙籼跏逼冢裼锍现得较少;当社会趋于繁荣稳定时,人们自然地追求语言文明,于是委婉语便相对增多。另外,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委婉语产生了影响。委婉语的使用体现了人类的自我保护心理、礼貌心理和掩饰心理。对引起恐惧的事物和触犯道德规范的话题,人们尽可能使用委婉语,这充分体现了沉淀在文化深层的人类的自我保护心理;为了避免在交际中冒犯他人,人们会说一些好听的话;掩盖那些令人尴尬的事实真相,这也是创造委婉语的一股动力。一般说来,在谈及生老瘸死、性及身体部位、排泄等方面的时候,人们都倾向于使用委婉语。古时候,人们对“生”的神秘感,对“老”的担忧,对“病”的害怕以及对“死亡”的恐惧,使人们创造了许多相关的委婉语,尤以后二者为甚:表述性行为及与其紧密相关的身体部位的语言,经常被遮上一全为公众所接受,人们便因此创造了无数用语来谈论这些话题。在构造上,英汉委婉语都遵循距离原则、相关原则和动昕原则。委婉的达成实际上是依靠了一种心理上的距离,人们换用一种新的说法使新自勺语言符号与所指之间有了一种距离,这种距离至少不象原来禁忌语与所指之间那样紧密’
依据功能对等原则,本文最后详述了四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即直译法、意和历史的原因,有些委婉语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等语,无法用直译法,应采用内涵忠实地传达给读者;如果以上三种都不奏效的话,贝应采用加注、补充说硕士学位论文了,这就是“距离原则”;人们不能随意地选用任何一种表达法来表示委婉,新造的委婉语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与原语言符号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能提供人们理解其所指的线索,这便是“相关原则”;“动听原则”是指新的说法具有一个比较好的伴随意义,能给人一种比较好的联想ǚ迹。英汉委婉语在构造手段上有诸多相似之处。语音手段上主要表现为“谐音”;词汇手段主要有借词、借代、拟人、省略等等;时态和否定是比较常见的语法手段;语用手段实际上指的就是间接言语行为。委婉语的发展具有新陈代谢的特点。指出,委婉语的盛衰消长主要受两大规律支配:格里什姆规律和更替规律。在全面论述了英汉委婉语之间的同构现象之后,本论文在第四部分从问构现象的角度阐明了英汉委婉语之间的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认识所指的同一性与思维活动的同一性构成了英汉委婉语转换信息通道相通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文化的相互渗透性为其转换提供了社会因素的信息通道,因此总的来说委婉语是可译的;另一方面,由于同构的相对性、语言的模糊性、语言文字结构的差异性等方面的障碍造成了可译性限度。接下来作者指出英汉委婉语的翻译应遵循功能对等原则。早在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博士就曾指出:翻译就是翻译意义,认为要想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有些译文的形式必须有所改变,因为一切翻译的目的在于努力寻求与原文最接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翻译的目标是取得功能对等,即不但要充分理解原文的意思,而且要充分了解译文读者可能在译文语言中如何理解其意义。译法、还原法和综合法。同一委婉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直接的对等语,其功能自然也对等,在这一层面上可以采取直译法;由于语言、种族、文化、风俗意译法使其功能对等;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差异很大,有些情况下译者无法将原文的语言形式直接保存下来,也就是说,原文中的委婉语在目的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委婉语,那么就应该舍弃其外在的语言形式而将原文的明、解释等的综合手法。关键词:英汉委婉语;同构现象;翻译;功能对等’
⑩琣硕士学位论文曲.,氨芑洹眎,,,.瑃琧琺瑆’瓽瑆,甌—“盿“瓼畉甀,痵琾琣琾,..“’,琩,瑂,琫,甈疭
:痵.
存异求同——论英汉委婉语同构现象及其翻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