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庄子对死亡的探讨.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庄子对死亡的探讨
 
 
 
 
 
   
 
 
 
摘要:死亡哲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认为,死亡的本质是气的聚散;死亡可既可以为个体带来无尽的快乐,又能够以另一种形式延2续他者子犁往问之,日:‘叱!避!无怛化!’倚其户与之语日:“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生命不过是气的循环往复,人死之后气消散,回归“大道
”,“道”则可以人之气去孕育其他的生命,如同庄子将死之语:“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人之死无非是换一种方式而存在于世界上。 对比而言,儒家对死亡价值的论述,则以道义为出发点。孔子认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这正应了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理论。孔子毕生致力于弘扬仁道,然而在广播仁道的过程中,必定会有与性命相冲突的时候,这就需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将“信”抬到高于“生”的层面。孟子继承孔子的观点,鲜明地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在他看来,不仁不义更甚于死。
三、庄子保存性命的理念与养生观
庄子并不害怕死亡,但这一不代表他一心求死,贬低生的价值,他十分珍惜自己的生命。他说道:“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生命就如同火种的传递,火种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庄子认为,养生之人不可无限地追求知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同理,做好事也不应求名,宜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方才可以保护生命。
庄子将生命视为至高无上,反对一切“害生”的行为,甚至以死亡换取名声的举动,他也表现出不屑。他反驳孔子关于齐景公与伯夷、叔齐的论述。在孔子看来,齐景公养很多马,死时无人称道;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却受到百姓们的大力赞颂。但庄子认为,这是用仁义来改变人的本真。平民、士人、大夫、圣人,这四种人,所从事的事业不同,名声也各有称谓,他们的生命同样尊贵,如果以生命的代价追求所谓的名声,损害人的本性,便是没有做到“养生”,便是忽视生命的重要价值。
儒家思想家同样强调人在宇宙间的崇高地位。《孝经》称:“天地之性,人为贵。”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孔子痛恨陪葬制度,咒骂他们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可见孔子是十分珍惜生命的。孟子对生命的珍视则放置在现实背景之下,他对无休止的战争和杀伐苛政大加鞭挞:“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一针见血地指出,统治者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如同率领野兽吃人,尤其残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儒家标举生命的价值,主张统治者要尊重民众的生命。
儒家虽然赞赏为仁义而死,但孔子认为那是最高的代价:“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日:‘殷有三仁焉’。”微子、箕子和比干三人,只有比干选择死亡,孔子却将他们统称为贤人。孟子也有相似的论述:“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如果能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当然选择生。在对生命的珍视上,儒家与道家体现出一致性。庄子认为无论如何也要保全生命,孔孟强调如果能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则选择生,不要轻易选择死亡。相对而言,儒家并不那么看重生命[]的长度,他们更在意的是生命的厚度。孔子感叹:“朝闻道,夕死可矣”,只要

论庄子对死亡的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科技星球
  • 文件大小94 KB
  • 时间20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