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政策反思总结
秋季学期开学第二天,家长围绕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提出了焦虑、困惑和期望。其中核心问题集中在“减”后如何“保质”,进而“提质”上。作为学校教育,面对学生、家长、社会的诉求,理应坚守教育初心,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以及对于学习困难的一位学生的
“减”做题,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做作业,同时也兼顾到了学习困难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对于课外作业,从数学的实践性岀发,多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的时候,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回去测量村庄里大树的周长,并计算直径。这样的作业结合了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力,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同时用别样的方式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双减”之下,有减有增,我们要一手减负,一手提质,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改革和作业质量提升上下功夫,真正落实“双减”,让学生“减负增效”。
中小学校落实“双减”下教学工作的反思总结
在当前的改革实践中,各方面对“双减”背景下教学管理的理解和认识仍有差异,一定程度上存在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守旧、目标导向和方法路径定位不准、教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进而可能导致陷入一些误区,需引起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的高度重视。
一是要避免陷入拔苗助长化的误区。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时间,需要一个过程,这是由学习科学和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决
定的。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相信教育科学,学会做时间的朋友,以平常心态,静待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要把握好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增加学习时间对于加深课堂理解、巩固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成绩具有积极作用,但学习时间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即进入疲劳期时,继续增加则会对学习效果产生负向影响,并表现岀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事实证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向上向善、积极乐观、坚毅持久等非智力因素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我们必须科学把握学习时间与学,做到既能提升学习成绩也不过度增加学生负担。
要把握好作业量与知识掌握的关系。学生减负不是不布置或者少布置作业,关键是要遵循学习规律,提高作业质量。要从作业这个“小切口”入手,做减负增效的大文章,杜绝和防止超纲拔高、机械刷题、过度重复训练,有意识地进行实践性作业尝试,使作业体现个性化、生活化、社会化,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作业活起来。
二是要避免陷入目标短期化的误区。很多人一味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和升学成绩,把成绩好等同于一切都好,教育目标短期化特点极为突岀。追求成绩的短期回报而忽视素养的长期培育的目标导向,必然会导致学生除了成绩以外,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创新实践、持续发展等方面岀现问题。
要把握好学习成绩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多年的教育经验使我发现,真正优秀的学生除了成绩优异,还都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所以,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与考试评价改革方向是十分正确的,我们要树立
“先成人再成才”的理念,注意改革的系统性和结构性,突出重点、体现核心,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把握好学习成绩与课外活动的关系。课外活动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另一方面还能够用实践活动来检
落实“双减”政策反思心得共5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