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肺复苏基本要点
现在学习的是第一页,共54页
有关的流行病学数据(美国和加拿大)
每年约35万人(大约半数发生在医院内)发生心脏骤停(CA)并接受了心肺复苏救治,此数据不包括未能接受救治者,且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为不正规支援,组织团队抢救
现在学习的是第十三页,共54页
保证病人处于安全的环境和正确的体位
如果现场有危险,应立即将其转移到安全地带
应使病人平卧在硬的平面上,四肢和躯干平直无扭曲。
现在学习的是第十四页,共54页
胸按压:
专业人员到达现场,在确认患者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仅仅是喘息)的情况下还要确认是否有脉搏(即有无自主循环),方法是探明有无颈动脉搏动,确认没有自主循环应立即开始胸按压。
对非专业人员,在确认无自主呼吸后,复苏指南不推荐用触摸颈动脉搏动确认无脉,而是以病人持续无反应、无正常呼吸来判断自主循环停止,立即开始胸部按压。
现在学习的是第十五页,共54页
胸按压的具体要求
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或胸骨体下半段
按压手法:双手手指相扣,在下一只手掌根部接触按压部位,垂直用力向下按压,要求肘关节伸直,双肩关节连线中点-双肘关节连线中点-按压之手掌根部三点为一直线,施术者以上半身体的重量下压病人胸骨。
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钟;每次释放完全!
按压幅度:每次按压使胸廓下陷至少5厘米。
胸按压与人工通气的比例:成人心肺复苏在建立人工气道之前按压通气比例为30:2,建立人工气道之后(气管插管后)按压仍然是100次/分,通气10-12次/分。
现在学习的是第十六页,共54页
胸按压的具体要求
CPR操作自始至终要保证气道畅通;(单人施救时,首次完成30次按压后打开气道,多人施救时应在开始按压同时开放气道)
每次按压后完全解除对胸骨的压力使胸廓完全恢复原状(释放完全),但按压之手掌根部不应离开按压部位;
为保证持续有效的按压力度,有条件时应适时更换操作者;每2分钟更换操作者,5秒钟内完成更换。
尽可能不间断按压,两次人工通气的时间不超过5秒;
重要操作如插管、血管穿刺、评估生命体征等不超过10秒钟。
现在学习的是第十七页,共54页
为什么不要间断?按压的作用,有效的标志---
Del Guercio LRM, et al. Circulation 1965; 32:I171-180.
现在学习的是第十八页,共54页
开放气道:
清除口腔和咽喉异物
用“抬下颏,压前额”法使头后仰,这种手法可以解除舌后缀对咽喉部的堵塞
复苏救治的自始至终都要保持气道开通状态
现在学习的是第十九页,共54页
人工通气:
在现场专业人员到达之前或者没有辅助设备时,人工通气只能是口对口或口对鼻通气;
要点是在畅通气道的前提下,施术者平吸一口气,平稳吹入,注意不要漏气,对口吹气时将病人鼻孔闭合,对鼻吹气时将口闭合,以免漏气。
每次务必平稳吹入,时间应在1秒钟以上。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页,共54页
人工通气:
专业急救人员人工通气最好先用简易呼吸器,有条件者同时给氧,给氧时每次通气(潮气量)400-600ml,频率10-12次/分钟,每次≥1秒钟;
应注意面罩必须与病人的面部严密对合,以免漏气。
参与急救的人员应掌握简易呼吸器的使用方法。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一页,共54页
几点重复说明
成年人心肺复苏胸按压和人工通气的比例为30:2,即按压30次通气2次,每进行5个30:2 为一个周期的 CPR,历时大约2分钟。
每进行一个周期 CPR后,检查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是否恢复及心电节律,CPR暂停时间不应超过10秒钟,如果没有恢复则继续一个周期的CPR,反复上述操作直到恢复自主循环。
一旦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停止CPR并给予必要的支持,维持有效的循环和通气功能,争取尽快实现脑复苏。
如果仅恢复自主循环,没有自主呼吸,则继续人工通气,频率为10-12次/分钟。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二页,共54页
除颤和监护到位后的心肺复苏
心脏停搏初始90%以上会表现为心室纤颤,很少一部分为无脉性室速,其余分别为心电静止、无脉电活动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心室纤颤和无脉性室速属于可电击心律(Shockable Rhythm),可以通过电击转变为窦性节律。其它节律的心脏停搏电击无效,称为不可电击心律(Nonshockable Rhythm)。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三页,共54页
先除颤还是先CPR?(2005)
刚刚出现的室颤和无脉性室速,及时电击转复是非常重要的,以往的资料显示及时的电击转复成功率在90%以上。
心脏停搏4-5分钟以上电击效果会明显降低。根据心肺复苏指南推荐,成人心肺复苏中对于已经停搏4-5分钟以上或对停搏时间不能确定时,应先进行2分钟(或5个30
心肺复苏基本要点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