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_欣观群怨
“兴观群怨”语出《论语・阳货》:“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古代没有新闻传播学,自然也就没人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理解和阐释这一经典术语的传播学意义。因而千百年来“兴观群怨”始终作为说明文学或诗歌教化功能的中国文学理论术语为大家所熟知。事实上,我们还可以把孔子“兴观群怨”这一原创型术语看作是中载。 “兴观群怨”通常的说明为:兴。“引譬连类”(孔安国注),“感发志意”(朱熹注);观,“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注),“考见得失”(朱熹注);群,“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和而不流”(朱熹注);怨,“怨刺上政”(孔安国注),“怨而不怒”(朱熹注)。综上,“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意思大致可以理解为:“诗可以感知事物、激发人的感情,从中可知社会风俗的盛衰变迁及得失。通过相互沟通而成为看法不同的‘群’,可以表达不同的看法以到达讽喻的目的。并且,上可以报国(‘事君’),下可以奉家(‘事父’),还能增长(‘多’)自然界的学问。”可见,“兴、观、群、怨”之间并不是严格的并列关系。“兴”应是“观、群、怨”的前提和根底。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和英国学者丹尼斯・麦奎尔利用“运用与满意”理论理解关于传播媒介的个人功能表述是何其相像。麦奎尔探究的传播媒介的个人功能表此时此刻四个方面:信息功能、开展特性的功能、与社会整合的功能以及消遣功能。细致比拟,“兴”可以对应诗对个体的信息功能:“观、群、怨”可以看作是诗对个体开展特性的功能。即通过群众传播了解自我和社会,形成自己的观念。使个体的价值观得到稳固和加强,并认同其他的价值观。故君子“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可以理解为诗对个人与社会整合的功能,即家国两全,有助于个人的社会角色的实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以理解为诗对个体的文化消遣功能,即通过群众传播供应的内容。获得精神上的放松、文化或美学上的愉悦以及学问的积累。而孔子在论述“兴观群怨”时前面恰巧还有一句“小子何莫学夫诗”。也就是说“你们何不学学诗”。更加突出强调了诗对个人的社会功能。 这里的“诗”指的是《诗经》。《诗经》可以看作是中国早期的群众
“兴.观.群.怨” 欣观群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