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的评课稿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晰:
(一)、通过反复美读词作,引导学生体会作品表达出的离愁别绪。
(二)、赏析手法、品味语言。
(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踏莎行的评课稿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晰:
(一)、通过反复美读词作,引导学生体会作品表达出的离愁别绪。
(二)、赏析手法、品味语言。
(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方法和重难点处理
对于诗词教学,朗读法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本课也是如此。但本课的五遍朗读没有流于形式,而是始终与文本的分析紧密结合在一起。第一边朗读侧重于整体情感的把握,当然,这遍朗读的效果是一般的,因为学生的注意力还停留在字音字形上。于是,教师再带领同学找出了“词眼”之后,再次朗读词作,学生的情感明显充沛了。之后的二遍朗读,都是在具体分析了景物、动作,揣摩了情感之后进行的。一遍读上片,侧重对早春景物的品析;一遍读下片,侧重于对人物神态、动作的体会。二遍读完,学生已经在教师的引领下很好的沉浸到了作品的意境中去,教学的难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很好地突破了。但是教师没有就此结束朗读,最后引领学生从音韵、格律上去体味美感,突出了“叠词”在听觉上的审美体验,那么在这样对字词的细致分析中,教学重点也得以突出。
三、教学过程
这堂课的导入将词放在了整个古典诗歌的背景中去分析。注意到了其与诗的关系。提示同学注意词与诗的不同之处。这一点我认为很重要,从传统观点来看,诗侧重于言志、词侧重于抒情。二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词在刚产生的时候,基本以歌席酒筵、离愁别绪为主要的吟咏对象,这与诗歌侧重表现个人意志、胸襟抱负有很大的不同。从词的体式来说,调式丰富、长短灵活,也更有利于抒发细腻、曲折的个人情感,因此教师提到“最动人”“最具抒情色彩”,可谓一语中的。接下来,教师指出北宋早期的词作以晏欧为代表,点出了本词作者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课的导入虽然平实、简短,但句句到位。始终把词这一文体及作者放在整个诗歌史的背景中进行介绍,使学生有了宏观的把握。简明扼要。
下面通过五次朗读,解读词作。
第一遍朗读,初步体会情感。
由于本词中直接出现了“离愁”的字样,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这一情感。但教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启发学生认识到这样最能表现作品中心的词语就称作“词眼”,这也就提示学生,作品的一切景物、手法都是为表现这一情感服务的,对于这一情感的揣摩,成为本课的一条主线。
第二遍朗读,将体会到的情感融入朗读过程中,学生逐渐进入情境。
第三遍朗读。这边朗读结合了具体形容词和动词的分析,落实了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这个环节,体会了江南早春的独特景象及送别的场景,对词的表现手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四遍朗读。侧重对人物神态的揣摩。学生积极性很高,品读也很到位。
最后,教师还设置了讨论环节来品析词语,那么在前面环节中没有发言的同学有了展示的机会,有很多的新的观点,活跃了课堂氛围。
踏莎行的评课稿(新闻报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