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意义教学案例
兴隆九年制学校 杨辉
一、激情引入:
(1)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2)1、教师提问: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种量成不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的数量和总价。
(2)轮船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小新跳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5)每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6)人数和手的总只数。
(7)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8)工作效率一定,工作的时间和工作总量。
(9)一个人的年龄和体重。
(10)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小结判断方法: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判断:①要看两个量是否相关联②他们相对应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下面哪一个式子表示x和y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关系)
x+y=5 =5 xy=5 x-y=5
:
现在某体育用品店声称:“如果买50支篮球下,每至42元;如果买50只以上(包括50只),每只40元。”请问总价同篮球的数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如果成正比例,那是在什么情况?{让学生通过充分感知、理解正比例的基础上,逐步深化对正比例的理解,并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关系和应用 }
四、质疑
五、小结:这件课,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些简单问题,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要抓住两种相关联量与变化规律,这是本质。
生活中有许多变化的量,寻找生活中相关联的量,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014年11月4日
谈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兴隆九年制学校 杨 辉 尚绍云
学生的倾听现状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这种现象:①教师讲的课成为学生的“耳旁风”,请学生答题,学生张口结舌不知所指。②学生一边争先恐后高举小手,一边急切呼唤“我来”“我会”。③学生从多角度回答问题后,再请学生发言,学生不能归纳综述。④更有甚者是充耳不闻,把教师、同学的话当耳边风,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或是敷衍了事,“嗯……喔……好……哎……”似乎略有所思,其实是心不在焉。
讨论交流亦是如此,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闹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我们的课堂现在普遍呈现出的现象就是:“热热闹闹”爱说话,爱表达的学生多。但在活跃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仅有表达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倾听。倾听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学生一般都会有以下两种表现:①不爱听同学的发言。②不爱听教师的讲解。
二、剖析原因
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比较短,加上学习习惯没有真正养成,上课“调皮”,说说笑笑,特爱表现自己,但对于别人的发言又不善于倾听。而且,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顾及别人,不懂得尊重
正比例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