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集约利用下的乡村地域转换郊野公园研究赵殿红摘要: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转换郊野公园,存在一定数量的存量建设用地,其中主要为宅基地和工业用地。本文首先从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转换郊野公园面对的土地问题入手,分析宅基地、产业发展和农用地使用三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从土地整治和增减挂钩、造血机制和生产要素集约、组团发展和长效管理三个角度探讨土地集约利用背景下的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转换郊野公园。最后,以洛阳周山郊野公园规划为研究对象,将基地融合到整个城市的开发体系中,通过对交通条件、环境条件影响分析,并结合地块的实际地形条件因素,确定规划范围内的开发梯度。以及通过对周山郊野公园内部文物保护单位和宅基地现状分析,提出就地安置和“大分散,小集中”相结合的土地整治原则和以乐土、盛宴、圣庭和庄园为主题的4 个项目组团发展策略。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乡村地域;郊野公园。 1引言深圳、北京和上海是我国内地郊野公园产生较早、发展速度较快、体系较健全的三座城市。三座城市的郊野公园大约于城市人均GDP 接近8 000 美元时产生,并由地方政府倡导获得全面发展(图01)。从郊野公园与城市的空间关系来看,深圳的郊野公园系统是内地最早建立的,现已形成郊野公园网络体系,北京的郊野公园系统呈环式,上海的郊野公园系统沿交通线有方向性的发展,呈现嵌入式(表01)。 1900 年深圳以香港为样本,把城市中用作隔离带的山体规划为郊野公园,马峦山郊野公园是深圳市政府规划的第一个郊野公园1。后来北京的外环式和上海的嵌入式,则是从原来的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演变而来的,只是城市边缘区的范围在不断向外扩散,因此郊野公园呈现不断向外发展的态势。城市边缘区是紧邻城市建成区外围、城市到乡村的过渡地带2。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早期农业转变为农业、工业、居住等兼容的过程,从而形成兼具城市和乡村特质的特殊地带。表01郊野公园与城市的空间关系模式3空间关系模式形态示意城市发展特征郊野公园与城市互动过程产生效果代表城市网络式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城市与绿地在空间上相互穿插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顺畅交换深圳外环式母城——卫星城式发展形成空间骨架,限制城市蔓延限制蔓延北京嵌入式沿交通线有方向性的发展城市密度疏解绿地斑块的正效应上海农村土地是农用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综合体,农村土地必然具有农用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担负的所有功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追求的是一种综合效益,不仅仅只是为了图01人均GDP、百人汽车保有量与郊野公园产生的关系提高经济产出能力,更应该充分发挥农村土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能力4。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转变郊野公园的过程中,原有农业、工业和居住等都将重新洗牌,而乡村地域的生态游憩、文化体验等社会功能被明显提高,实现这些社会功能的主要场所就是农用地和宅基地。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的多重压力下,土地集约利用任务更加艰巨,更加成为协调城乡发展和建设宜居环境的关键点。 2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转换郊野公园面对的土地问题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多呈现农用地、工业用地和宅基地等并存的现象。乡村地域转换郊野公园,其存在一定数量的存量建设用地,其中主要为宅基地和工业用地。从维护郊野公园生态平衡和突出郊野特色的角度看,存量建设用地宜小不宜大,对土地实行集约利用,最大限度保有农用地面积。
土地集约利用下的乡村地域转换郊野公园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