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末寅初?教案
一、 教学目标
⒈ 学科目标:聆听京韵大鼓代表曲目,初步了解我国说唱音乐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⒉ 同时目标:通过聆听与赏析,加深对京韵大鼓风格的体验;同时了解相关历史、艺术家等曲艺文化,感受和体验唱段中所表现出味缺乏,风格欠佳。
师:京韵大鼓的韵味应该是怎样的呢?它又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完整欣赏京韵大鼓的代表曲目?丑末寅初?,然后再来交流。
〔完整播放传统京韵大鼓曲目?丑末寅初?〕
生:京韵大鼓的特点有①一人站唱。
②自己打鼓击板伴奏。
③伴奏乐器:三弦、四胡。
④题材是说故事的。描写了一些人物和他们的生活。
师:同学们觉得刚刚难以唱出京韵大鼓的韵味,是我们对它还了解不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的结构,进一步了解一下。〔大屏幕展示?丑末寅初?的唱词〕首先,想一想这部作品分为几个段落?速度是怎样的?
生:分成九个段落。〔思考并讨论后答复下列问题〕
速度比拟慢。
师:全曲共九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是由上下两句构成的,这种结构叫做板腔体。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根本单位。速度属于慢板,即一板三眼。〔相当于慢速的4/4拍〕
再想一想,这九对上下句中运用了哪种典型的修辞手法,请将这些句子找出来。
生:唱词中运用了“顶真〞的手法。
例如:我猛抬头见天上星,星共斗,斗和辰。
打柴的樵夫就把这个高山上,遥望见,山长着青云、云罩着青松,松藏古寺、寺里隐着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鱼儿敲得响乒乓啊,他是念佛烧香。
师:唱词中运用了“顶真〞这一修辞手法。用前句最末的词语作为后句开头的词语,或用前段最末的句子作为后段开头的句子,上递下接,环环相扣。句中重复“星〞、“斗〞、“云〞、“松〞、“寺〞、“僧〞,衔接自然,语气连贯,表意清晰。
说唱音乐是一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艺术,同学们注意这段句子的旋律,在音乐上也有这种类似于“顶真〞手法的运用,用前句最末的音作为后句开头的音,这种音乐开展手法常常叫做“鱼咬尾〞。
请同学们一起唱一唱这些音乐片段,体验一下这种音乐开展手法。
生:〔视唱第一句“鱼咬尾〞的音乐片段,见谱例1〕。
师:感受到“顶真〞和“鱼咬尾〞的魅力了吗?
师: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乐器?〔教师出示快板〕
生:快板。
师:你们会用这种乐器吗?
生:〔请一、二位同学尝试。〕
师:在京韵大鼓的演出中,演唱者经常一边打板鼓,一边打快板用来掌握节奏,同时伴随着演唱。
请同学们一起试着贴近于京韵大鼓的风格来读一读第二句的唱词,并且将快板运用到表演之中。〔在下句加垛局部按照京韵大鼓的风格速度逐渐加快〕
生:〔共同朗读唱词,组织学生分小组朗读,并且将快板运用其中,同时也可以运用课桌等方式模仿板鼓的节奏〕
师:〔组织学生跟随录音,学唱第二个段落。〕
请同学们说一说上下两句的情绪是一样的吗?
生:下句的情绪要比上句更活泼一些。
师:为什么? 〔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产生的这种感受?可以启发学生观察谱例2中的音符时值上的变化、音乐速度上的变化。〕
生:上句的节奏相比照拟舒展,出现了一字多音,比拟悠扬;而下句的节奏相比照拟紧密,速度较前面加快了,所以在情绪上显得比拟活泼。
师:〔出示第二个段落的谱例,谱例2〕上句采用了弱起的手法,下句排列紧密,越唱越快,这种唱
丑末寅初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