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进入(jìnrù)了青春期吗?
第1页/共16页
第一页,共17页。
1、南方一座有近600万人口的城市(chéngshì),1991年分4批判处了172名罪犯死刑,其中年轻罪犯115名,%。
男幻想涉入“爱河”。难怪,“早恋”现象何其多,使父母和老师们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颇为担忧。
与另一个人建立“友爱”的关系,会使少男少女觉得(jué de)“充满力量”,感到安全和提高了自我价值。
第5页/共16页
第五页,共17页。
交往(jiāowǎng)的形式
“恋爱(liàn ài)型”交往 交往圈子缩小,定向、定点交往。
“社会型”交往 交往不局限于某一个异性,交往在年龄、家庭背景、学业以及其他(qítā)方面并无严格的选择,而且交往对象可以更换,交往范围逐渐拓宽。这种交往对个人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通过交往,使自己有机会去认识异性世界,学习怎样同异性相处,从中懂得一些礼节、道德规范、责任义务,接纳和学会扮演适合于现代社会的性别角色,完善自己的个性,提高交际能力和水平。
第6页/共16页
第六页,共17页。
“娱乐(玩伴)型”交往 有稳定而方便的娱乐组织和场所,使男女生能经常进行集体的交往。这种集体交往是在公开场合下进行的,一般是有益无害的,不会出什么问题。男女生友谊宿舍、看电影、听音乐(yīnyuè)、下棋、打球、做游戏、郊游、聊天等,交往双方并无什么责任或义务的约束。
自我需求型交往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场应在此十分明显。这种交往是在一方或双方的某种特殊处境下发生的,多半(duōbàn)具有“心理补偿”的功能,不能与“恋爱”相提并论。
交往(jiāowǎng)的形式
第7页/共16页
第七页,共17页。
男女生如何正常(zhèngcháng)交往?
家长、老师对学生的异性交往敏感,怕早恋,耽误学习;怕发生(fāshēng)越轨行为,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家长、老师对学生的异性交往比较关注。
中学生又不能缺少异性交往,心理和生理走向成熟的标志,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也是适应社会(shèhuì)、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对于完善自身、取长补短是有益的。
那么,如何解决父母、老师不理解的矛盾呢?矛盾的解决在于男女生平时的态度和行为。
长辈的“怕”
第8页/共16页
第八页,共17页。
如果平时有远大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成绩优良,对异性有正确的认识,不会早恋,同异性的交往如与同性一样,是以获得友谊为目的,那么,父母(fùmǔ)往往就比较放心,而不会加以干涉了。
长辈(zhǎngbèi)的“放心”
1、中学生应采取集体的异性交往,而避免“一对一”的单独约会。偶尔异性同学到家里来,当大方向父母介绍对方(duìfāng),以免父母会生疑心。即使某位异性同学对你“心向往之”,有意识接近你,你也不必向父母撒谎,把你自己的态度向父母表明,并坦然地与那位同学正常往来。集体的异性交往可以开阔每一个人的眼界,不使自己对某一位异性“想入非非”,它是培植异性友谊之花的沃土,也是父母最乐于接受的子女交往方式。
第9页/共16页
第九页,共17页。
3、交往的异性在品德、修养、谈吐上的表现,也决定着父母、老师接受(jiēshòu)你与他(她)交往的程度。举止文明,对人有礼貌的异性同学,父母往往有安全感和信任感,一般不会拒绝孩子与其交往。
2、父母、老师是否支持你与异性交往,这和你与父母、老师的沟通情况(qíngkuàng)也有关。不少的中学生自认为长大了,思想成熟了,因而与父母的关系也开始疏远陌生了。他们每天来去匆匆,在家的时候,常常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虽与父母同处一个屋檐下,却犹如生活在两个世界。孩子的一举一动必然会引来父母过分的关注和担心。
沟通良好的家庭,父母一般都会对孩子的交往采取宽容和放心的态度。
第10页/共16页
第十页,共17页。
交往(jiāowǎng)的危险信号
(1)男女生一对一地交往(jiāowǎng),不再与其他同学交往(jiāowǎng)。
(2)双方交往(jiāowǎng)过于频繁,把大量时间花在两人活动中,无
心学习或学习兴趣减少,成绩下降。
(3)双方交往带有隐秘性,瞒着老师、父母及同学,常常
向家长撒谎。
(4)对方成为自己的牵挂,离开对方就魂不守舍,看见对
方与别的异性同学往来,就会心生不满和嫉妒。
第11页/共16页
第十一页,共17页。
当少男少女在交往中出现以上(yǐshàng)一种或几种情况,就表明他们的交往已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本能的欲望正在冲毁理智的堤坝,是该猛醒的时候了。否则,“一
青春期早恋教育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