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鸣―――不可思议的胎儿宫内啼哭
多年前在门诊,有某女妊娠八月余,反复主诉亲耳听见宝宝在腹内哭泣,时强时弱,并一再担心胎儿的健康。这“胎儿宫内啼哭”真可谓是罕见奇闻?
其实关于“胎儿宫内啼哭”近年来陆续有报纸、杂志报道。比较出名的是在1977年,印度尼西亚有一个名叫莎哈娜的孕妇,传说肚子里的胎儿居然能像出生的婴儿一样啼哭。消息传开,全国哗然,甚至连总统苏哈托都赶来聆听这“圣胎”的哭声。事隔两年,这一轰动事件终于真相大白:胎儿哭声是从一架微型录音机中发出来的,那只是是莎哈娜夫妇制造的一场骗局。
那真实的报道也是有的。 1978年9月21日山东莱阳中心医院的医生听到一位过期妊娠的妇女的胎儿在宫内啼哭,就像初生婴儿蒙在被子里的哭声。哭声的间歇期还有胎儿呼吸的声息。一天后该妇顺产一女婴,但婴孩因窒息严重,不久死亡。1983年4月,江苏启东大丰乡农民朱正芳,在临产前几天,突然听见了腹中孪生胎儿一强一弱的啼哭声,每当朱正芳饥饿时,胎儿的哭声就特别响亮。丈夫和婆婆靠近她的右耳就能听到。后在医院剖腹产下一对健康男婴――慧慧和桃桃。
后来我查了一些资料,宫内儿啼现象古来有之。中医称之为“子鸣”,指孕妇因气血虚弱或胎热不安,以致腹中有声如钟鸣者,亦名子啼、儿啼、腹啼、鸣胎、腹哭钟鸣、钟鸣等。“腹中儿哭者”最早见于唐代大中初年昝殷所著《产宝》,认为是“脐带上疙瘩儿含口中,因妊娠登高举臂脱出儿口,因此作声”。元·朱丹溪《产宝百问》云:“妊娠腹内钟鸣或儿在腹哭,或鸣叫,名曰子鸣”。清·乾隆时《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录有“孕妇腹内有钟声或婴儿在腹内啼哭者,名曰子啼”。清·雍正·叶其蓁所刊《女科指掌》中的描述极为生动有趣:“一妇怀娠八月,因举手挂窗,遂致儿在腹中哭,众莫能治,一老稳婆教以大豆一升撒地,令孕妇拾之,果未及一半而愈”,还赋歌一首“妊娠腹内似钟鸣,或有婴儿哭泣声,鼠窟黄连虽主治,要知育后不长生。”治疗原则,宜大补气血,气充血沛,胎有所养,子鸣自止。
随着现代胎儿医学和超声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重新认识在母体中的自己。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人的各种感觉是后天发展起来的。现在发现胎儿从第三个月开始就能对外界作出一定的反应。例如母亲在晒太阳时,他会感知到。当阳光射到母亲腹部时,胎儿会作出转头或踢脚的动作。由此还有人发明“光照胎教法”。从7个月起,胎儿的大脑就开始工作了,出生前不久的胎儿脑电
子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