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商业预付卡消费的法律问题研究.docx


文档分类:金融/股票/期货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商业预付卡消费的法律问题研究
 
 
王恩睿
【摘 要】预付卡消费是一种新型消费方式和经营方式,当下在国内商业零售和娱乐服务性行业普遍存在。由于立法不完善,监管不力,消费者防范意识不够,预付式消费的各种法律问题随之而来。如何如要求增加费用或频繁推销产品,这类投诉以美
容美发、电影娱乐行业最为常见。
(三)合同霸王条款。中消协抽样调查发现,超50%的商家不签订任何形式的预付卡合同,即便签定也有15%的合同存在“公司保留最终解释权”“导致人身伤害概不负责”等不合理免责声明。有的被告知“此卡失效”,随意规定预付卡使用期限,有的合同文本含有“剩额不退”、“不得转让”等霸王条款,在订协议时发卡方也未尽到告知义务。
(四)行贿和道德风险。预付卡无论记名与否,都容易转让,持卡消费者往往并非实际购卡者。商业预付卡金额一般不大,常常不被列入侦查范围或难以追踪,行贿者收贿者较少心理压力。在近些年的反腐案件中,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已成为了贪污腐败的工具之一。
三、预付款法律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主体随意发卡。预付卡发放实际上基本是市场主体自己说了算,因而各种会员卡、贵宾卡和优惠卡满天飞。投诉以洗衣洗车、美容美发、娱乐健身所等行业的个体经营者发卡最普遍。这类经营者抗风险能力差,资金实力不足,经营行为随意改变。他们在推销时往往以巨大的返利、折扣优惠的承诺,但是一旦办了预付卡,消费者就失去了主动权,为消费纠纷埋下了隐患。
(二)相关法律不完善。长期以来对预付式消费及维权问题,我国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法律条文。《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要求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备案,类似单用途的教育、健身、体检卡却游离于法规监管之外。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消费纠纷的调解上提供法律支持,但对失信商家达不到震慑效果。对发卡方所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相关法律也未作出明确规定。
(三)消费者防范意识不足。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服务合同,存在债权与债务的关系。消费者在合同签订时,或是出于信任,或者因为怕麻烦,或者放松警惕,没有细看合同文本而草率签字。甚至据调查超一半的消费者未与经营者签订涉及服务细节的书面合同,仅有一张预付卡为凭证。消费者习惯丢弃单据凭证,当纠纷发生时难以举证,自认倒霉,一定程度纵容了不良发卡方的违法行为。
(四)消费维权艰难。消费纠纷发生后,工商部门只能套用《消费者权益保護法》和《合同法》等法律进行处理,调解难度比较大。由于预付式消费的发售和使用涉及商务、工商、金融、税务等多个领域,多头监管往往导致无人管理、相互推诿的现象。对于经营不善后的恶意“跑路”行为,尤其是一些小微企业,个体涉案金额不高,诉讼成本过大,相关部门执法效率不高,消费者往往无奈之下放弃维权。
四、对策建议
化解预付卡消费纠纷,维护消费者权益,需要从备案、监管、信用和金融制度、消费者意识等方面入手,织就保护网,约束预付款违约违法行为。
(一)推广合同备案管理模式。预付款的备案要求在实际中大打折扣,例如上海全市发卡主体近10万家,而在商务委备案的企业只有351家,占比不到4‰。所以要切实推行预付卡合同备案管理,以合同监管的方式对预付卡类经营行为实行强制备案,默认备案合同为发卡用卡双发签订的消费合同。
(二)建设企业征信体系。由于我国现有信用体系不完善,对于发卡方

商业预付卡消费的法律问题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科技星球
  • 文件大小30 KB
  • 时间2022-03-0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