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形与几何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23页
图形与几何
内容标准
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23页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图形的认识
1.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2. 能根角和是180°。
7.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8.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参见例33)。
9.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23页
(二)测量
1.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2.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知道面积单位:千米2、公顷。
4.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参见例34)。
6.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 1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7.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
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23页
(三)图形的运动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3.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23页
(四)图形与位置
1.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2.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
3.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4.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限于正整数)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
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23页
空间观念
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23页
儿童空间观念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基本特点
皮亚杰等人研究认为,空间表象是通过儿童主动和内化行为的逐渐组织而构建起来的。然后导致了运算系统的建立。因此,空间表象不是儿童对空间环境的感性的“读出”,而是来自于环境的、早先的操作活动的积累。可见,对儿童来说,形状的抽象并不是对物体特性的感觉进行抽象的结果,而是儿童协调行为的结果。
(一)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
儿童形成空间观念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空间观念的形成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心理特点。
1、对直观的依赖性较强
2、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
3、空间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
4、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
5、对图形性质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
6、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
7、依据平面再造立体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是逐步形成的
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23页
(二)儿童学习的特点
1、经验是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
2、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
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23页
空间观念培养
1.再现生活经验,建立空间观念
2.鼓励学生观察,形成空间观念
3.充分动手实践,培养空间观念
4.发挥丰富想像,发展空间观念
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23页
教学原则
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23页
1、提供现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加强直接感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4.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设动态情境,优化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原则
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23页
实践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
史宁中先生说过:“知识是什么,是思考的结果、经验的结果。仅仅结果的教育是不能教智慧的,智慧往往表现在过程中。有关过程的东西只有通过过程来教。过程的教育能够培养我们的孩子正确的思考方法,最终培养孩子数学的直观。因此我们要强调过程的教育,在过程中判断他的思维是不是对的。”
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23页
学习是一个主体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主体必须处于一种十分
图形与几何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