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真实与虚构的交错.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真实与虚构的交错.doc1真实与虚构的交错摘要:汤亭亭的最后一部长篇作品――《第五部和平之书》――以“和平”作为其创作主题。本文通过分析其多变的题材及主要人物形象――叙述者“我”与虚构人物惠特曼?阿新,阐述汤亭亭的通过“爱”加强人与人间的联系,构建和平的理念。关键词:和平;人物形象;《第五部和平之书》一、关于《第五部和平之书》汤亭亭曾花费两年多的时间创作了一部小说,主角仍然是惠特曼?阿新,但这部小说却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这场火灾使汤亭亭饱受精神上的伤痛,甚至在一段时间无法动笔写作。之后,汤亭亭在恢复伤痛的同时,也在尝试新的写作方式,之后便有了《第五部和平之书》的面世。作为汤亭亭的最后一部长篇作品,《第五部和平之书》无论题材还是叙述手法都与前三部作品有着极大的改变。首先,这部作品不同于前三部作品关注性别、种族、身份定位,而将关注重点放在了“和平”这个话题上。其实汤亭亭的前三部作品也都贯穿“和平”的思想,不论是《女勇士》中“我”的抗争,还是《中国佬》中华裔父辈们的经历,再到《孙行者》中阿新的反抗行为,都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的。但这一次,“和平”由幕后走向前台,第一次成为汤亭亭的小说主题。其次,汤亭亭对叙述手法也进行了更为大胆的尝试。整部作品分为四部分,即火、纸、水、土,纸即2代表“木”,暗合中国文化中的“五行”。内容也由非虚构――虚构――非虚构组成,汤亭亭戏称之为“三明治”。这种篇章结构无疑使得作品更富于变化性,但同时也使作品归类、作品分析更添难度。二、“我”――元小说的叙述者《第五部和平之书》的非虚构部分都是“我”在叙述,这里叙述者也即作者,谈论她的遭遇――父亲去世,家园被大火吞没,无法继续写作的心情。这是作者在谈论自己的创作,即元小说。这里的“我”并不存在人物塑造问题,而在于表达作者的理念。作品第一部分“火”所要表达的主题是“失去”。全书的第一句这样写到,“如果一个女人打算写一部和平之书,那么她必然是了解了什么叫毁灭”(Kingston:2003,3)。叙述从“我”失去父亲开始,在“我”从父亲的葬礼归家的途中,“我”从电台广播知道发生了大火灾,而“我”的家就在火灾波及的范围之内。“我”从拥堵的交通中费力赶回家时,已经太晚了,黑色的天空,鲜红的太阳,漫天飘飞的烧黑的纸屑,映衬出“我”绝望的心情。“我”不想放弃,想法设法要回到家里,去抢救书稿还有先人的遗物,它们经历了战火,却没有逃过一场火灾。“天更黑了,空气更热,太阳是丑陋的红色”(Kingston:2003,8)。然后,“我”看到了国旗,“我”对于国旗有着矛盾的心里,“我”认为这是战争之旗,“我”不想为所谓的爱国之心而激起战争(Kingston:2003,12)。而火灾之中意外的没有被烧毁的国旗使得“我”的社区的这场火灾不断出现在新闻之中。至此,“火”与“战争”微妙的联系在一起。它们都象征着破坏与毁灭,而3经历过这一切的人们都将承受无尽的痛苦。作品的第二部分“纸”所要表达的主题是“找寻”。不知从哪里“我”听说中之书,但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使这些和平书遗失了,于是“我”开始寻找这些和平之书。“我”问过许多人,期间了解了甲骨文、《易经》、《诗经》、《史记》、《礼记》、《春秋》、孔子、老子、孟子,甚至还有人提到“天书”,但都不是“我”希望找到的和平书。“我”很费解,为什么《孙子兵法》这样的战争书籍得以流传,而和平书却

真实与虚构的交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dhdjhty
  • 文件大小107 KB
  • 时间201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