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石秀》的美学诉求.doc1论小说《石秀》的美学诉求摘要:小说《石秀》是施蛰存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其心理分析创作手法获得了巨大艺术成功,并在美学上提供了两大贡献:一是对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它对“坏女人”潘巧云的艺术刻画有着十分深刻的典型意义;二是对“暴力美学”的文艺创作进行了最早的探索和实验,它有意淡化了小说人物的道德批判色彩,而通过文字还原了暴力血腥兼具形式美感的杀戮场面,带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全新的审美体验。以此为线索,本文试图揭示出小说蕴涵的独特的美学价值。关键词:施蛰存;《石秀》;美学;诉求一、小说《石秀》的传统评价施蛰存是中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之一。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就“偏重以心理分析来发现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大胆探索在性心理,尤其是变态性心理和精神缺损型怪异心理等领域里文学表现的可能性,并取得突出的成绩”①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他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创作的小说《石秀》是他平生较为满意的佳作之一。在给好友戴望舒的信中,他这样评价说,“我的小说,我以为你可以译《夜叉》,《梅雨之夕》,《残秋的下弦月》,《石秀》,《魔道》,《妻之生辰》,《狮子座流星》,《雾》,《港内小景》这几篇,其余……太幼稚了”②。小说《石秀》系根据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石秀、杨雄杀潘巧云一段叙写而成。它“从古人身上翻出一种微妙的性欲心理,以之作为人物2越轨行为的心理动因”③,突出表现了石秀的变态情欲。面对美艳的潘巧云,石秀有着强烈的爱欲和占有欲,但他迫于对义兄杨雄的道义而压抑了自己的欲念。但潘巧云几次三番的引诱又使得他无法忘记也无法克制对潘巧云的情欲之心。这种欲爱不成、欲罢不能的矛盾心理长期在石秀心中构成了灵与肉的激烈冲突,“常态的性的满足的缺乏可以引起神经病,……性的需要不得不使性的刺激寻求变态的发泄”④,以致于石秀到妓院去寻欢,看到妓女手指被小刀割破了,“娇艳而美丽地流出了一缕朱红的血”,“对于女性的爱欲,尤其在胸中高潮着”。当得知潘巧云与和尚海黎苟且之事,石秀的满心欲望顿时为妒忌和怨恨所驱使,由“因为爱她,所以想睡她”奇妙地过渡到“因为爱她,所以要杀她”,极力怂恿杨雄杀了潘巧云。最后在杨雄残忍的杀戮中,石秀“重又觉得一阵满足的愉快了”。正如施蛰存的自述:“至于《石秀》一篇,我是只用力在描写一种性欲心理”⑤。这也是一直以来文学界对小说《石秀》的传统定位和评价。二、美女美哉――“坏女人”潘巧云的典型意义作者首先肯定了潘巧云的外在美,他极力描写潘巧云的美貌和妖娆:“一副袅袅婷婷的姿态,一袭回字缕空细花的杏黄绸衫,轻轻地束着一副绣花如意翠绿抹地丝绦,斜领不掩,香肩微,隐隐的窥得见当胸一片乳白的肌肤,……越发娇滴滴地显出红白”,“两排贝玉般的牙齿倩笑着,旋又将手中的香罗帕抿着嘴唇”,甚至她的一个勾取拖鞋的动作,作者也是考察入微、不吝笔墨:“这样素洁的,轮廓很圆浑的,肥而不胖的向后伸着的美脚,这样的一种身子向着前方,左手秉着灯檠,右手平伸着,以保重3她的体重的平衡的教人代为担忧的特殊的姿势”,实在无愧“娇艳”二字。显然,在作者笔下潘巧云自是“国色天香的赛西施”的美女无疑。问题是,美女就一定美吗?或者说如何对待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外在美与内在美不统一的问题?对此,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从他的文字大约还是可以看得出对所谓“坏女人”的态度。虽然同是源
论小说《石秀》的美学诉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