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马拉松与社会空间:中国的马拉松比赛.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马拉松与社会空间:中国的马拉松比赛.doc1马拉松与社会空间:中国的马拉松比赛摘要:在梳理人类学的空间转向的基础上,探讨在中国的城市中,马拉松运动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运动,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空间生产”的社会空间。对马拉松运动的探讨,有助于我们理解在高度都市化的当代中国,社会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其在这种新的情境下已经产生了新的意义和内涵。关键词:空间;社会空间;马拉松;都市化传统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一直置于时间之上,人类学家们所关注的是经由时间流逝下,原始部落所保存下的文化和习俗等,空间一直就不是人类学所关注的焦点。随着世界的变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对过去的留恋已经不再成为人类学的唯一焦点,直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列斐伏尔、福柯、吉登斯、哈维、卡斯特、布迪厄等一批社会学家的共同推动下,空间才逐渐成为西方主流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核心问题,空间也才成为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聚焦到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都市化进程发展得十分迅猛,但是在城市扩大的过程中,由于规划的缺陷和不同利益集团的争夺,城市空间处于一种杂乱无章的状况。而作为一项正在中国兴起的活动,跑步是一项需要城市空间如公园、操场等场地才能进行的活动,但是无论是对于中国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还是小城镇而言,这类场所是十分稀缺的,在这种情况下,近几年遍及中国各地的马拉松运动无疑是对缺失的空间一2个很重要的补充。一、空间转向的新视野及其反思古典人类学者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原始资料以及之后人类学研究所参考的资料,深刻改变了我们所认识的不同的世界文化,使得我们以平等姿态对待异文化并且使我们摆脱民族中心主义的桎梏。随着世界政经的不断改变,人类学学科自身理论建设以及科学快速发展,我们已进入工业甚至后工业时代,因而人类学的知识体系在新的时代注入新的活力和内容,同时促进新的学科知识的发展。古典人类学搜集的资料日益无法适应当下世界的需要,作为一门研究人的文化及自身的学科,必须在关注“过去”的同时放眼未来,紧跟时代的节奏,而不仅仅是研究人类“文化化石”[1]。20世纪60年代末,人类学者开始探索主流文化。人类学对空间问题的研究首先是从城市开始的。在社会学早期的研究范式中,马克思、涂尔干、韦伯这些经典社会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开始探讨社会实存与社会空间的内在关联。德国的齐美尔和滕尼斯也对研究社会空间问题很感兴趣。人文区位学派及芝加哥学派最早形成空间方面的系统理论。这些学者将社会共同体视作一种生态秩序,借用生物学中的生态理论去探索在共同体中的依赖关系及其空间格局。人文区位学派将城市空间顺序和结构的发展看成是不同群体相互“自然”竟争的结果,不同群体的经济能力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2]。3他们看到,城市中的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瓦解了传统的共同体结构,而这种关系的变迁说明以前在首属团体中道德训诫和抑制作用减弱了,首属关系代替了刺激关系,法律规训的社会取代了传统意义上道德规训的社会[2]。这些学者们同时关注于,最终将聚居在一起的是城市中那些具有相同区隔品味的流动人群,形成所谓的“自然区”现象,这势必造成外界与共同体成员之间的隔离,而在核心,由于“群体间相同的阶级利益和一样的种族意识使相互之间的感情相当紧密”[3]。20世纪70年代是研究空间的关键时期。费雷将文化的因素放在研究首位,他发现具有象征的功能的文化,而且空间本身在经济属性之外也是一种工具,在

马拉松与社会空间:中国的马拉松比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iaxidong_02
  • 文件大小110 KB
  • 时间201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