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成果】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言文部分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侨中语文组孙彩霞、宋婷整理
目录
一、《六国论》文言知识归纳…………………………………………4
二、《六国论》配套练习………………………………………………6
三、《伶官传序》文言知识归纳………………………………………8
四、《伶官传序》配套练习…………………………………………10
五、《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归纳…………………………………11
六、《祭十二郎文》的“其”用法简析………………………………13
七、《祭十二郎文》配套练习………………………………………14
八、《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 文言知识归纳………………18
九、《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配套练习……………………19
十、《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文言知识归纳………………………22
十一、《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配套练习…………………………23
十二、《项脊轩志》文言文知识归纳………………………………24
十三、《项脊轩志》同步练习………………………………………26
一、《六国论》文言知识归纳
课文选自《嘉祐集笺注》包括十篇文章,(1009—1066),字明允,北宋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三苏”.这篇文章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贿赂秦国,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借题发挥,以古讽今,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此通假有争议)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此通假有争议)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它的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古今异义,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古今异义,以至于到……]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古今异义,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凭借
: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削弱],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
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威势]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
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攻战]/取[取得]之外,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表结果,相当于“而”可译为才]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可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6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8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9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0其势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11苟以天下之大,而[转折连词,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代赵国,它]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
1子孙视之[代词,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
【课题成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